丘陵地区道路生态景观绿化设计的探讨

2017-12-29 02:31张献周
农业与技术 2017年22期
关键词:道路绿化丘陵地区自然

张献周

摘 要:本文从自然生态景观出发,以310国道新线新安县段绿化工程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道路绿化应遵循景观生态的原则,在丘陵地区道路绿化的设计时,将现有自然景观与绿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来展现丘陵区山、水、田、林、路的独特风貌,为丘陵地区道路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丘陵地区;道路绿化;规则设计;自然;生态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177

国道是贯穿城乡交通的动脉,绿化是国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直接表现出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与面貌。因此,310国道新线新安县段绿化设计中利用丘陵地区自然起伏的地貌特征,结合道路两侧地形的高差变化,采取多层次多空间的配置方式,使道路绿化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塑造了自然有序的生态空间,打造出丘陵地区独特的道路绿化景观特色。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新安县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出发点,大力开展通道绿化建设。如新峪景观大道绿化工程、314旅游大道绿化工程建设,对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10国道新线新安段生态景观绿化工程的实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当地特色的旅游主题基础设施,创造身心愉悦的行车环境,营造沿线绿化景观效果十分必要和重要。310国道新线新安段生态景观绿化工程按国道每侧100m宽绿化带进行规划设计,包含高挖方高填方区和山体植物景观修复、互通式立交景观节点、远景山体景观绿化等。

2 现状分析

310国道新线新安段地处丘陵地貌,地形复杂多样,沿线有丘陵山地、平地、凹地、森林、农田、苗圃、果园、古树、村庄、桥梁、铁路、高速公路等自然景观。道路穿越区域内五头段两侧樱桃种植面积较大,城关段道路两侧有少量不连续的杨树林带和不规则退耕还林区,林相单调,缺乏特色。道路建设施工时高挖方、高填方区域较多,绿化难度大。道路两侧远近地形连绵起伏不断,且近路沿线还有部分果树长势良好,这些自然地形和田园景色给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将给道路绿化景观增添许多亮点。

3 设计指导思想

坚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错落有致、简洁明快、色彩丰富” 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前瞻绿化,增色添景,注重立体绿化和季相变化。通过林带、簇团、背景林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条靓丽、流畅的绿色风景线,展现新安迎宾大道、窗口大道、旅游大道的风采。

4 设计理念

公路属线性构造物,跨越地域大, 地域不同生长环境各异,公路绿化必须分类设计,以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生态、环保为宗旨,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造景、充分借景,通过统一中有变化的绿化景观营造,给游人以无穷之景,不尽之意的感觉。

4.1 保障行车安全

绿化先要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突出公路的连续性、方向性、距离感,保证视线畅通,不因绿化而影响行车安全。

4.2 植物造景,改善环境

绿化布局应与公路的总体环境相协调,坚持乔、灌、花、草相结合,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营造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群落和绿化景观,展示四季宜人景色,使人赏心悦目、陶情怡性,实现层次美、观赏美、生态美的绿化效果。

4.3 融入自然

公路绿化应考虑与路域外的环境相协调,植物造景虽自成一体,但必须开辟赏景透视线,可赏四周层峦叠嶂、青山秀水、田园风光之景色,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植物布局、品种选择上采用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树种,体现地方特色。公路建设时造成的裸露地貌和填挖方区域,要利用适生植被绿化覆盖,营造自然景观。

4.4 易于养护管理

公路绿化应充分考虑工程建设与养护成本,不单纯追求高档搭配,主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当地表现效果,选择耐瘠薄、抗干旱、抗污染、抗病虫害、易养护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使绿化成效持久保存。

5 绿化设计

5.1 配置方式

310国道新线新安段路侧绿化带设计宽度为100m,植物配置采用复层种植模式,背景为高大落叶乔木林,中层是常绿植物,近路側以簇团式配置为主,兼顾常绿与落叶的搭配,考虑季相变化,增加色叶植物的比例,组团式配置多考虑开花植物、常绿和色叶灌木,地被以野花组合和管理粗放的鸢尾、麦冬为主。

5.1.1 外侧高大落叶乔木林带

最外侧背景林宽度60m,规则配置落叶乔木树,密度3m×4m,距边界预留2m,路侧沟下绿化区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高,种植树种有杨树、路侧山头坡地土壤瘠薄,种植香花槐、黄连木等;与路面高差不大的区域种植黄山栾、五角枫等。如遇高压线下及两侧种植苗木,可根据电线距地高度、电压负荷调整乔木变为小乔木、花灌木、球类等。

5.1.2 中间常绿林带

中间常绿林带宽约20m,根据地形和立地条件不同林缘线适当变化,树种为女贞,黑松,蜀桧,龙柏,侧柏。

5.1.3 路侧组团区

组团区主要为沿路内侧与路面高差4m以内的20m区域,另有310国道和246省道互通立交。树种有榆叶梅、棣棠、木槿、红叶石楠球、紫荆、紫薇月季、连翘、红瑞木、火炬、紫穗槐、红、紫玉兰、红叶石楠球、黄杨球、凤尾兰、樱花、龙柏球、洒金柏、紫叶李、花石榴、小叶女贞造型、白皮松、银杏、乌桕、野蔷薇、南天竹、黄栌,火棘球等。组团区内侧距路沿5~6m野花组合为主,其它地被有麦冬、鸢尾等。采取乔、灌、花、草搭配,常绿与落叶结合,按照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自然式配置方法,与背景相互衬托,营造自然的节点景观。

5.1.4 边坡和挡墙绿化

边坡绿化选择固土能力强、耐干旱、耐瘠薄,且有一定观赏价树种,主要有紫穗槐、火炬树、野蔷薇、香花槐、火棘等,规格均为二年生苗,密度野蔷薇为70cm×70cm,其它树种间植密度为200cm×200cm。挡土墙下部种植藤蔓植物爬山虎,上沿种植野蔷薇,对护墙、边坡等裸露地貌,进行绿化覆盖,营造自然景观。

5.1.5 周边荒山绿化

道路可视范围的部分荒山绿化不到位,需要相关乡镇进行全面绿化,种植常绿树种,使远观与近赏相协调。

5.2 种植模式

310国道新线新安段路侧地形复杂,绿化区域高低起伏较大,结合桥梁、涵洞、挡土墙、护坡,以及原有林木、果树、村庄、厂房、电力线路等各种因素变化,决定采用不同的绿化种植模式。共分6类种植模式。

5.2.1 高山地段设计模式

绿化规划时充分考虑山体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保留山体原有植被,点缀一些有季相变化的风景林,营造变化多样的坡地景观。

5.2.2 丘陵地段设计模式

道路两侧以丘陵为主,地势比路面要高,地形起伏不大,绿化应考虑道路的线形变化,通过植物来引导车辆转弯方向。绿化布局采用多层式、自然式。

5.2.3 平缓地段设计模式

道路位于平缓地段,视野较为开阔。绿化布局可在道路两侧留出适宜的透视线,绿化设计时植物配置采用低矮植物,这样近可欣赏田园风光,远能眺望山景;同一路段采取不同树种合理配置,使之高低、叶色等有所变化,以丰富景观。

5.2.4 村镇地段设计模式

该模式道路绿化主要是车行道与建筑红线之间的范围。设计应整体上保持绿地连续和景观统一,种植以规则式为主,也可和自然式结合。可结合村庄和城镇绿化需要,在道路外侧布置多种不同的绿化空间,有游园和绿荫小广场等,供附近居民和行人使用。

5.2.5 交通节点设计模式

道路节点主要是指道路的交叉口、道路的互通区。节点模式的景观布局应注重道路必须的通视条件,在道路节点处可采取多种不同的绿化布局形式,使各节点景观互为不同,各有特色,但整体协调、相得益彰。

5.2.6 护坡地段设计模式

道路穿越山体形成的创伤面所留下的边坡,需要人工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护坡以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植被护坡的方法是在坡脚栽植攀缘植物、坡顶栽垂吊植物或在岩面上挖种植槽或鱼鳞坑栽植攀缘、垂吊植物及花灌木等实现绿化。也可视不同情况,选用挂网喷播植草等的现代方法护坡。

6 绿化树种选择

绿化树种选择决定绿化工程的成败,本路段所经地区立地条件较差,必须根据土壤、坡向、风向、树种习性等自然因素,还要兼顾交通安全因素,结合当地人为活动习惯,统筹安排目的树种。

落叶乔木主要选择杨树、法桐、香花槐,栾树、皂荚、青桐、五角枫、黄连木等,这些树种各具有树势高大、叶形美观、春夏翠绿、秋叶金黄或红艳的形态优点,也具备较耐贫瘠、耐干旱、耐污染、寿命长的生长习性,多属乡土树种,通过其季相变化,形成特色的外层景观。

常绿植物主要选择黑松、蜀桧、女贞、龙柏、侧柏、石楠、白皮松、黄杨、凤尾兰、洒金柏等,以绿色为低衬,使落叶期内的绿化带不会呈现萧条景象。

花灌木主要选择百日红、月季、野蔷薇、樱花、连翘、木槿、棣棠、紫荆、火棘、红紫玉兰、紫穗槐等,与地面野花组合协调配置,以实现三季有花的目的。

色叶灌木主要选择紫叶李、紫叶矮樱、南天竹、红叶石楠、黄栌、火炬等,与乔木色叶树种形成叶色层次景观。

藤蔓植物主要选择野蔷薇、爬山虎等,对护墙、边坡等裸露地貌进行绿化覆盖,营造自然景观。

310国道新线新安县段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是对豫西丘陵地区道路景观绿化的一种探讨,指出了丘陵地区道路绿化建设中一些共性。在丘陵地区道路绿化设计中,通过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丘陵地区独具特色的景观大道。310国道新线新安段的绿化景观设计和绿化施工,营造了一条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季相丰富、植物多样的生态景观示范大道,对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將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田建林.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4]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39.

[5]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道路绿化丘陵地区自然
上海市奉贤区道路行道树现状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郑州市法桐行道树的调查研究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丘陵地区的人工挖孔墩(桩)基础设计
成都周边丘陵地区产业集聚融入大成都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东北部丘陵地区发力追赶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