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和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

2017-12-29 14:43任起国
求知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新闻自由名誉权平衡

任起国

摘 要:近年来,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常常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产生摩擦,甚至诉诸法庭。新闻侵权纠纷的频繁发生不仅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更影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判定新闻侵犯隐私权?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文章试图从新闻自由和名誉权的含义入手,分析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原因,进而寻求平衡新闻自由和名誉权的途径。

关键词:新闻自由;名誉权;侵犯;冲突;平衡

一、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含义

1.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新闻自由对于新闻传播至关重要,新闻自由是使新闻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新闻传播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前提。新闻自由并不是喊空口号,它一般通过立法来实现,在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因此,新闻自由既受法律的保护,也受法律约束。

2.名誉和名誉权

名誉是社会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思想、作风等的综合评价,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内容。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效益。

名誉权是以名誉作为客体,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的本质就在于权利人有权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允许违背客观事实并使其名誉贬损的不公正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法律所保护的名誉权还包括公民死后的名誉权。

二、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该如何认定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都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对于保持社会的进步与和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两种權利在许多情形下又有可能发生冲突,所以了解新闻侵犯名誉权的认定和成因是极为重要的。

1.新闻侵犯名誉权的主体、客体

主体包括:①新闻作品的作者(包括本媒体记者、其他媒体记者、通讯员或其他撰写稿件的人)。这里本媒体记者因为是职务行为,可以豁免。②发表新闻作品的新闻单位。③新闻信息提供者。这里又分为主动提供材料者和因被动采访提供材料者两种,后者又可细分为未经同意擅自发表和同意或默许发表。主动提供材料者和虽系被动采访提供材料,但同意或默许发表的要列为被告。

新闻侵权的客体就是受法律保护的、被行为人侵害了的公民或法人。公民的名誉权与生俱来,到死亡后,他的人格尊严还在保留和延续。法人从建立到终止,都有名誉权。

2.新闻侵犯名誉权的认定

(1)有新闻侵犯名誉权的违法行为。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主要是侮辱和诽谤。在认定诽谤行为时,应该注意的是:第一,须同时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扩散。仅有私下捏造,但并没有散布即并不为他人所知者不能认定为侵权。第二,散布者不是故意,但在实际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时,亦应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另外,宣扬他人隐私也是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之一。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只能公开于有保密义务的人),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我国法律没有隐私权的明确界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予保护。

(2)行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表现为故意和过失。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过错应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即是指明知自己的作品中有损害他人名誉的内容却仍然发表的行为;过失,则更多的是言语失当或者未对事实加以确认等而发表的行为。在确定侵权责任大小时,故意和过失的情节轻重是不同的。

(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名誉权受到侵害是一种精神状态,看不到摸不着。法官如何确定这种损害是否存在呢?判定新闻侵犯名誉权时,不能以行为人的观念为判断标准,也不能以受害人的感受为判断标准,而应当以客观标准来衡量,英美法中提出了“合理人”标准,意为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的合情合理的看法。如果一项言论降低了一个人在社会“合理人”中的地位,甚至影响其在社会上发展和立足,显而易见,后果是很严重的。

(4)新闻行为与该名誉受损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因果关系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四个要件,才能构成新闻侵权。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新闻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是总的来看,这些认定条件过于零乱,在立法司法上还需一步步完善和整理。

3.新闻侵犯名誉权的原因

(1)两种权利的分离性。新闻自由权利与名誉权的分离性是造成两种权利冲突的必然原因。在新闻活动中,媒体有自由发表新闻报道和言论不受干涉的权利,而被报道对象则有维护自身的名誉、隐私等人格利益不受侵犯的权利。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往往意味着对人格权的限制,而对人格权的保护也往往意味着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2)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侧重点不同。名誉权侧重于保护公民个人利益,而新闻自由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地得出谁优于谁的结论,这两种权利都是必不可少的。

(3)有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出台,在碰到新闻侵权案件时一般都是按照民法进行审理,没有详细的法律法规来判定侵权的界限,这对于媒体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是不利的。

三、如何做到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平衡

1.加强新闻立法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之间之所以会有冲突,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新闻立法亟待完善有关。比如,暗访拍摄、暗访录音是否可以作为直接采访的证据,这一点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相反,名誉权却拥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比较明确。所以,加强新闻立法,不仅仅是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可减少新闻侵权的发生,而且也将成为依法治国的利器。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和报道水平

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还要有法律素质。记者要深入采访,剖析真相;编辑要对新闻进行核实,严格把关。新闻从业人员要知法懂法,了解相关法律。另外,记者在写稿时可以运用平衡报道、专家评论、跟踪报道等手法,另外,平面媒体的文字记者采访时需注意保留证据,对全过程进行录音及其他采访资料的建档保存工作。

参考文献:

[1]匡敦校.新闻名誉侵权中的新闻报道失实研究——以新闻真实性为中心[J].法商研究,2005(2).

[2]范松辉.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衡平[J].中国商界,2008(7).

猜你喜欢
新闻自由名誉权平衡
浅析西方新闻自由传统的建立及发展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在微信朋友圈发文骂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保护初探
维护新闻自由成斯诺登新工作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
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研究
论西方的新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