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文化

2017-12-29 19:22
丝绸之路 2017年23期
关键词:甘肃

辛店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布区域基本清晰,其范围主要在黄河、洮河、大夏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最早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代为距今3400~3100年;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遗存,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代为距今3100~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辛店文化早期遗存与齐家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同时,辛店彩陶也接受了不少马厂类型彩陶的文化因素。另外,辛店文化的某些特征也被沙井文化吸收。

两个王朝的根基

功勋卓著的大禹,在他的晚年不再延续先贤禅让的美德,而把天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创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典籍的奴隶制国家。但是夏的面目是模糊的,至今依然没有关于夏的确切的、有足够说服力的考古证明。在殷墟发现之前,商朝的面容也是模糊的。甚至周的面容在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模糊的,只存在于典籍当中。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841年周召共和时代。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期,才有确切的记录证明那段过往的历史。

但是,周的历史是鲜活的,在亲切的故事中,在伟大的《诗经》里。

周道始兴之地

周人的起源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传说,是母系社会人伦关系的反映。但是周的兴盛强大却是在今甘肃陇东一带的黄土塬上奠定的。

在夏王朝的孔甲年间,主管农事的不窋丢掉了“农业部长”的职位,带领部族奔向戎狄之间。这里古称北豳,曾是黄帝部族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周人远祖的栖息之地。不窋统领周人在豳地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先后历12代,凡400多年。这里因此被称为周道始兴之地。

从不窋开始,居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祖先改善耕作,开拓了我国最早成熟的农业。不窋率众实行定居农耕畜养,改变了这里以牧为主的格局。不窋的儿子鞠陶斩龙脉、治洪水,实行陶复陶居。陶复就是崖壁挖窑,陶居就是现在看到的地坑院。这两种根据黄土直立性特点发明的居住方式,冬暖夏凉,成为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的主要居住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代公刘,也是第一个出生在庆阳的周人领袖,是周先祖中功劳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他的主要功绩是率领北豳人南迁到公刘邑,大大拓展了豳地的疆域,在自然条件更好的董志塬、早胜塬发展了农业经济,并正式立豳国。这意味着周人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后群族实力增强。《诗经·大雅·公刘》《诗经·豳风·七月》记述了豳地农耕繁忙、欣欣向荣的景象,赞颂了公刘的功绩。公刘已经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抱负的领袖,他以生产大发展——“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为目标,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为周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前后12代周族领袖前赴后继,完成了邦国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农业文明的积累。

直到古公亶父因避戎人侵扰,南迁下周原,称周人。后来文王治歧,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即使南迁之后,周人依然把这里作为战略重地。在关中平原迅速强盛起来的周人,反回头来征伐这里的方国部落。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胜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通过征伐,周统治了这些地域,巩固了自己的后方。

更重要的是,周文王在灵台祭天,从伦理道义上确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以后灭商奠定了舆论基础。根据推算,灵台祭天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127年。

周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成熟的农耕文化。周人发明的犁铧和“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直到今天还在偏远的农村使用。

这些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保证了周的崛起,也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

秦人崛起之地

周朝的终结者——秦,也同样崛起于甘肃大地。

秦的先祖最早要追溯到山东曲阜的东夷人。在商与夏的战争中,秦人的祖先费昌为商汤驾车,以战功封侯。后来被派去“保西垂”,西迁到陕、甘交界处。在一场反叛周的战争失败后,东地的秦人又被迫西迁,与“保西垂”的西地秦人合并。嬴姓秦人崛起于西方,从此开始。

非子是秦人中兴的关键人物。秦人本以游牧、狩猎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善于养马,“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所以,他的首领非被周孝王后来封为“附庸”,“邑之秦”——在秦亭(今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箐城建邑。周孝王同时允许他们恢复姓氏:“号曰秦嬴”,这有非同小可的政治意义——他们的身份地位得到了承认。秦人称秦,由此开始。秦以此为基地,历经几代逐步发展起来。至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岐山,实力壮大,地位也进一步得到提升。1919年,甘肃礼县出土的秦公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1923年,王国维为其书写跋文,自此名扬四海。簋盖及器身有铭文104字,记述秦人在此地已历12代。研究认为,其制作时间就在秦襄公时代。

公元前770 年,刚刚立国的秦为了扩充势力,把它的视野对准比邻而居的西戎各部落。但秦襄公几次伐戎都以失败告终。到秦武公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为了控制新开辟的地区,秦国开始在这些地区建立政权。秦武公十年(前688 )秦国在已被征服的邶戎、冀戎地区,设邶县(今天水北道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县建制。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拓展到今甘肃东南部的整个地域。但直到秦昭王一代,才完全巩固了对这个地区的占领。在礼县大堡子山挖掘的秦墓被认为是秦仲、庄公的,墓葬格局显示秦政权的雏形已经出现。

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实物地图。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该地图包括今甘肃天水伯阳镇西北的渭水流域和一部分放马滩周围水系。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如蓟、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该地图的出土为我国先秦发達的地图学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秦人在甘肃发展阶段,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郡县制度。为封建制中央集权的政权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甘肃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大美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