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盘缘何“理屈”

2017-12-29 17:54马青香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2期

摘要: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节选《墨子·公输》篇的内容中有“公输盘诎”一句,教材注释将“诎”字理解为理屈并不合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论证,将“诎”理解为“穷尽”之意是比较准确的。

关键词:公输盘诎;理屈;穷尽

教材是整个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托,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材的编写需要与时俱进,教材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就体现了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教材贯彻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语文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终极目标,以生动具体的精编课文为范例,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读、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材的这种编写特点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对教材中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比如,关于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讲解问题,徐志平认为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上。[1]潇潇雨认为:“备课要从整体上着眼,只有整体把握得准,重点把握得好,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琢磨,就会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不知所云,课堂内容空洞。”[2]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并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一丝不苟,绝不能轻易放过一个细节,真正做到目无全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举重若轻,收放自如,从容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通过把各种参考书对教材中同一知识点进行的不同注释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就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言文来说,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每次修订都不可能避免一些见仁见智的问题存在。如果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被书上的注释束缚住了,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无法拓展。教材的注释实际上只是一种学习参考,并非标准答案,这一点可以从前辈时贤对教材注释问题探讨的诸多成果中得到很好的证明。这里以《墨子·公输》中的一处注释为例,求教于方家同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节选《墨子·公输》篇的一部分内容中有“公输盘诎”一句,为了能把问题说得清楚一些,现在把这句话连同前后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关于这段文字中的“诎”字,教材的注释是:“诎(qū)通‘屈,意思是理屈。”[3]教材的注释乍看起来似乎并无不妥,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一注释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按照教材的注释讲解而没有充分查阅资料,就会错过一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的机会。

要说明教材对“诎”字的注释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理屈”的意思。《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理屈”的解释是“理亏;理由被驳倒”,这种解释似乎还不够准确。按照我们的理解,“理屈”就是理由全部说尽、再也说不出任何理由的意思,这个意义放在上文中显然与语境不合。试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输盘在自己的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圉有余的情况下感到“理屈”呢?公输盘在这段时间里根本就没有跟墨子进行过言语交锋,二人只是对攻守城池的军事行动进行了一番模拟而已,充其量也就是一场战争攻防演练,公输盘虽然最终落败,但似乎跟是否理屈还扯不上什么关系。战败就会理屈?这道理是说不通的。因此,着眼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教材的注释存在问题。

笔者查阅了一些关于《墨子》注解的资料,发现各家对这个“诎”字的注释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意义:第一种以“穷尽”为核心,叙述各有侧重,持这种解释的学者主要有董小伟、刘义钦、王春红、张建杰等;第二种以“屈服”为核心,以“折服”“从服”“败退”等意义为补充,给出这种解释的主要有王力、刘利、纪凌云、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等;第三种以“理屈”为中心,以“折服”“屈服”为补充,这样解释的学者包括赵丽梅、王良杰、兆岳、陈天敏、刘敬飞;第四种将“诎”理解为“认输”;第五种将“诎”理解为“受挫”。可见,学者们对“公输盘诎”中“诎”字的理解尚有较大分歧。有鉴于此,笔者觉得有辨一辨的必要。

首先,“理屈”的释义并不合原文语境,这一点上文已经说过,而且“理屈”跟“屈服”“折服”的意义也不相同,放在一起来解释“诎”字本身就存在着问题。其次,作为“诎”的本字,“屈”并没有“认输”“受挫”“败退”等意义,“认输”“受挫”“败退”的解释是一种随文释义的做法,这种做法的根本问题是忽略了假借字与本字之间的意义借用关系。第三,“屈服”“折服”和“从服”的解释也不够恰当,“屈服”是对外来的压力妥协让步,放弃斗争的意思;“折服”的意思是“使屈服、使服从”;“从服”是“顺从、屈服”之意,三者均与后文不符。后文的“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显然是公输盘有了杀墨子而清除攻宋障碍的念头,这种情况怎么还能说是公输盘“屈服”(妥协让步,放弃斗争)了呢?可见,这种解释是有问题的。

排除了以上几种解释后,剩下的释义就只有“穷尽”了。笔者认为,“屈”有“尽”义,文献中多见。《广韵·物韵》“屈”小韵下并录“屈、诎”二字,皆音区勿切。又 “屈”字“屈,产地名,出良马。亦姓,楚有屈平。又音诎。”可见,“诎”“屈”二字同音,故可假借。“公输盘诎”中的“詘”正是“穷尽”之意,指的是公输盘攻城之法用尽、已经无计可施。正因如此,才会有下文的公输盘想要杀掉墨子的叙述。

其实,孙诒让在《墨子闲诂》中已经对“诎”解释得很清楚了。《墨子闲诂》卷十三《公输》篇“公输般诎”句下注云:“诒让案:《史记集解》引仍作‘诎,《索引》云:‘诎,音丘勿反。谓般技已尽,墨守有余。”[4]我们认为这一释义是非常准确的,其他解释均不及此。

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索精神。初中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所谓的“细枝末节”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价值。

注释:

[1][3]徐志平.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潇潇雨.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作者简介:马青香(1973— ),女,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