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
摘 要:文章列举了衡水市几种大豆常见虫害的发生特点、防治策略和防治技术,为衡水市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大豆;害虫;防治技术;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010
引言
近几年,受种植业结构调整影响,衡水市大豆面积发展较为迅速,目前主要集中在阜城县和武强县,种植面积超过667万m2,并且有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大豆种植的规模化种植为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在新形势下防治害虫,就成了衡水市农业技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 蛴螬
1.1 发生特点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是目前黄淮海夏大豆区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地下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根部,造成地上部枯黄,影响产量。与东北春大豆区相比,具有发生危害时期不同、没有大小年现象、发生密度高和危害严重等特点。免耕和秸秆还田是导致蛴螬发生危害加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2 防治策略
认真做好虫情调查工作,针对多数蛴螬种类成虫都有趋光性的特点,在田间悬挂诱虫灯,当发现灯下成虫数量急剧增加时,即为田间防治适期。防治上要采取重心前移的原则,以播种土壤处理、药剂拌种及药肥一体化处理技术为主,结合捕杀成虫及幼虫低龄阶段田间药剂防治等措施。
1.3 防治技术
1.3.1 农业防治
大豆收获后,将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进行深耕,不仅能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还能将大量蛴螬暴露于地表,使其在低温下被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寄生等,一般可降低10%~30%虫口数量,明显减轻第2年的发生与危害;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厩肥,蛴螬成虫对未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易带入大量虫源。
1.3.2 生物防治
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白僵菌粉剂14kg/hm2,均匀拌细土15~25kg制成菌土,与种肥拌匀,播种时利用播种机随种肥、种子一起施入地下,也可用绿僵菌颗粒剂44kg/hm2直接随种子播种覆土。在大豆生长期(蛴螬成虫始发期)可用白僵菌粉剂14kg/hm2,绿僵菌粉剂3.5kg/hm2进行田间地表喷雾。
1.3.3 化学防治
可用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按药种比1:50拌种,以保护种子和幼苗。在大豆播种期采用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7.5kg/hm2毒土法防治蛴螬,毒土用量为450kg/hm2(毒土配置,取沙性土过20目筛子,药土总体比例为1:60,先将微胶囊制剂按药土比1:10拌均,之后将该毒土均匀拌入剩余土中),将制好的毒土随肥施入土中。在成虫发生盛期,将新鲜榆树枝用40%氧化乐果或90%晶体敌百虫处理后,扎把插入大豆田内,每667m2用4~5把诱杀成虫。
2 点蜂缘蝽
2.1 发生特点
点蜂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是豆科作物上一种常见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及南方大豆栽培区发生危害较重,衡水市大豆栽培也应重点防治此害虫。点蜂缘蝽成虫和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在大豆开始结实时,往往群集为害,致使蕾、花凋落,果荚不实或形成瘪粒。
2.2 防治策略
对点蜂缘蝽危害的控制应充分重视监测田间种群动态,在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以上的地区,应采用农业、生物、化学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发生程度偏轻年份,可结合防治其它害虫进行兼治。
2.3 防治技术
2.3.1 控制虫源基数
清除田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其次,及时铲除田边早花早实的野生植物,避免其作为早春过度寄主,减少部分虫源。
2.3.2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捕食性天敌有球腹蛛、长螳螂和蜻蜓,以及寄生性天敌黑卵蜂等对控制点蜂缘蝽的发生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2.3.3 化学防治
在大豆植株现蕾、开花和初荚期,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20%氰戊菊酯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连喷2次。可兼治稻绿蝽等其它蝽类害虫。
3 大豆食心虫
3.1 发生特点
大豆食心虫属专性滞育昆虫,在国内各发生区每年只发生1代,其发生特点是从北向南发生时期逐渐推迟。而准确掌握当地其成虫发生高峰期是有效防治其危害的关键。据统计,河北省成虫峰期在8月中下旬,也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关键时期。
3.2 防治技术
3.2.1 农业防治
可通过选用抗虫品种、实行大面积、大间距轮作和大豆收割后秋翻耕耙等方式。
3.2.2 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粉22.5kg/hm2加细土或草木灰202.5kg,在幼虫临近脱荚之前,均匀撤在豆田垄台上,防治脱荚落幼虫;在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灭卵,放蜂量30~45万头/hm2。
3.2.3 化学防治
80%敌敌畏乳油1.5~2.25kg/hm2,用约450根高粱或玉米等秸秆蘸药,均匀插于垄台上。但高粱间种大豆时不宜采用;选用2.5%溴氰菊酯,用量450mL/hm2或20%杀灭菊酯乳剂,用量975mL/hm2,加水稀释1~2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稀释4000倍常规喷雾防治成虫和初孵幼虫。
4 大豆食叶类害虫
4.1 斜纹夜蛾
白天静伏在土表、土缝、繁茂植物的叶背、落叶下、杂草丛中等,傍晚始飞行。卵聚产、对寄主偏好为蓖麻>豇豆>棉花>玉米>向日葵,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还对糖、醋、酒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化性。
4.2 豆卷叶螟
多产在叶背,散产,初孵幼虫先在叶背取食,后吐丝把2~3片豆叶向上卷折,潜伏在叶卷内取。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可在卷葉或豆荚内化蛹。昼伏夜出,夜间交配,有趋光性。
4.3 棉铃虫
棉铃虫是大豆常发性害虫。近年来,随着棉铃虫抗药性的提高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棉铃虫的越冬残虫量增大,对大豆的危害也日益严重。第2代棉铃虫是危害大豆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大豆中上部的嫩梢、嫩叶、幼荚、花萼和茎基上。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花、叶、嫩荚,并能转移为害。。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
4.4 防控策略
做好田间虫情监测工作,在害虫低龄期进行防治;根据害虫发生时期灵活掌握防治指标。一般在营养生长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重视结荚鼓粒期的防控。
4.5 防治技术
要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结合黑光灯诱杀和糖醋液诱杀;用2.5%功夫乳油、10%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1.8% 阿维菌素乳油喷雾防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