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每个文艺青年的心里都有个吉他梦,我也不例外。
刚参加工作那年,住在我宿舍隔壁的小张是一位吉他爱好者。他买了一把看上去很酷的民谣吉他,斜斜地挂在卧室墙壁上,在墙角根还安放了一个很漂亮的小木架,上面摆着几件精巧别致的假山和盆景,看上去非常的有文艺范儿,所以我们平时都称呼他为“张大艺术家”。某天深夜,张大家突然间邀请我们几个熟识的同事去吃消夜。酒至酣处,他还情不自禁地痛哭失声。经过一番劝解开导,我们才知道原来小张失恋了!
半夜两点的路边摊上,矮矮的木桌上放着几瓶啤酒,孤清的灯光从路灯杆上斜斜地投射下来,小张拿着吉他坐在狭长的板凳上,几个光着膀子的小伙子围坐在一起,听他弹唱那逝去的爱情和曾经的回忆。吉他的弦音起初轻柔缓慢,就像是小张在轻轻触摸那些含情脉脉的温暖回忆。没过多久琴音从舒缓到奔放,从奔放到狂乱,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似黄河决堤泥沙俱下,在爆发出的超强重音中夹杂着小张含糊不清的嘶吼吟唱,竟然有种说不清的迷人韵味,放荡不羁而又那么酣畅淋漓。这激情率性的一幕让我羡慕不已,盯着小张的手指目不转睛。心想,这些迷人动听的音符究竟是怎么从琴弦间流淌出来的?音乐从来没有这么让我着迷过!
然而,學吉他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饶有趣味地拿着本教材自学,偶尔向同事小张虚心请教。但坚持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还是弹得断断续续、曲不成调,于是骤然间兴趣大减,慢慢地放弃了继续练习,任由吉他和教材在书房角落里蒙受灰尘侵袭。
若干年之后,我无意中跟好友胡峰聊起了曾经的吉他梦。没想到好友对我的梦想进行了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他认为有想法就一定要去努力实现,还把相伴多年的专属吉他赠送给我。备受鼓舞的我于是网购了一本久负盛名的《吉他自学三月通》,报了一个培训班,缴了学费,重新开启了学习之路。
教吉他的老师是位非常厉害的乐器行家,不仅弹得一手好吉他,钢琴、架子鼓同样玩得很溜,业余时间还组建了一支乐队。在这位名师手把手的悉心教导下,我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吉他、如何正确地弹吉他、吉他的曲谱和弦以及节拍,还学到了和弦构造及音程关系等乐理知识……跟老师系统地学习,比起原来独自闷头自学,真的有天壤之别。16节课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每周一节的教学节奏让我足足坚持了四个月,手指尖疼痛到脱皮、小腿打节拍到抽筋,这些都是小事。最困难的是成年人各种琐事:有时在某次推不掉的饭局上匆匆扒两口饭去学吉他,被人笑骂;有时在加班和学习之间左右为难,最后为了赶时间背着把吉他跑到单位;有时因为雨天撑着伞、提着吉他站在路边拦出租车……桩桩趣事,不胜枚举。
虽然每节吉他教学课都没落下,虽然像《爱的罗曼史》、《天空之城》这些歌一首都没学会,但感觉自己已经站在了音乐的门槛上,美妙的音乐向我招手。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那些吉他高手那样,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帅气地弹起手中的破木吉他,吼出心中的激昂,唱出内心的忧伤。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