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美食代言人

2017-12-29 00:00:00王柳音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12期

乾隆在现代人眼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除了正职当皇帝,他还兼职做“段子手”,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尤其是对餐饮业研究颇深,称得上是清朝吃货界的“活招牌”。

关于吃,乾隆写下过不少诗句,如《菜花》:

黄萼裳裳绿叶稠,

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还有一首叫《黄瓜》的:

菜盘佳品最燕京,

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

田家风景绘真情。

这位皇帝爱江山更爱美食,吃遍大江南北,难怪众多商家追着拿乾隆做招牌。网友调侃,可以开创一个菜系叫“乾隆爷吃了都说好”。

乾隆“被代言”了一系列风俗小吃:峄城菜煎饼、蓟州一品烧饼、佛公饼、车轮饼、鲜花玫瑰饼、叫化鸡、龙井虾仁、凤凰蛋、驴肉火烧、稻香村糕点、京东肉饼……一长串名单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道乾隆爷记不记得自己竟然吃过这么多东西。然而这些顶着乾隆招牌的“老字号”,真的都是乾隆爷吃过的吗?

以流传最广的一款“乾隆爷吃了都说好”的京东肉饼为例。据说,京东肉饼发源于京东三河、大厂一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时,曾经品尝过这种肉饼,对其赞不绝口,京东肉饼从此声名大振,至今仍为很多北京人所喜爱。

同样的剧情,换个品种也同样可行。大名鼎鼎的蟹黄汤包据说就是乾隆吃了“赞不绝口”的食品。蟹黄汤包是江苏传统小吃,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途经龙袍,品尝了乡民们特地为其制作的以蟹黄、蟹肉等为馅的包子后,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乡民们受宠若惊,从此便称此种包子为“乾隆汤包”。

靖江的蟹黄汤包商家表示不服,于是两家为了抢“乾隆爷”这块招牌各出奇招。也许是“赞不绝口”用得太多了,靖江汤包为了显示自己的清奇“骨骼”,用的招数更偏门:说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下江南到了扬州,经靖江知县马某的姐夫—扬州知府—的建议,改道去了靖江,在靖江品尝了靖江厨师无意中创制出来的汤包,还被汤汁烫了一下。

然而看起来有头有尾的故事,细细追究起来却漏洞百出:

第一,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开始南巡的,所以乾隆十四年他还没到江南。

第二,乾隆下江南的沿线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乾隆怎么可能因一个知府的建议就改道去一个偏僻的小县?

第三,据清宫御膳底档,乾隆下江南时给他献食的地方官员主要是两江总督、巡盐御史、苏州织造,靖江知县这一级的官员要献食可不容易。

所以,这种传说还是把它当作野史谈资,笑笑就行了。

除了乾隆,他的祖父康熙也经常被拉出来做活招牌,比如洛阳的不翻汤。

现如今洛阳街上的不翻汤店拿康熙做文章的可不少,一不小心还会出现相互打脸的情况。比如刘记不翻汤的介绍里提到的是康熙皇帝,一模一样的故事到了高记不翻汤就变成了乾隆,爷爷和孙子傻傻分不清。

康熙“代言”的食品还有南沙饼、驴肉蒸饺、山庄老酒、莜面栲栳栳等。

说起食品代言界出场频率最高的三位大佬,除了微服私访的康熙、总是迷路的乾隆,还有离京出逃的慈禧。

用奢侈来形容慈禧在吃上的讲究,丝毫不为过。慈禧这一生可以说是为吃而生的,这一点在裕德玲(慈禧的御前女官)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中可以得到印证。

据文献记载,慈禧一个夏天要吃几万斤的西瓜。怎么做到的?西瓜最好吃的就是正中间那一块,慈禧喜欢吃西瓜,但是只吃正中间的那一块。无怪乎许多地方小吃会选择慈禧作为代言人,因为她简直可以说就是品质的保证。如果连慈禧挑剔的口舌都被征服了,还怕堵不住天下食客的嘴吗?这也正是许多老北京小吃像栗子面窝头、芸豆卷、豌豆黄、茯苓夹饼等积极封自己为“宫廷御膳”,寻找跟慈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原因。

其实,以皇帝做招牌,无非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和从众心理。人们蜂拥光顾这些店,无非出于两个原因:

其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家想当然地以为皇帝吃的东西必定不同凡俗。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清宫,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来后,要太监试吃过皇帝才能品尝,所以皇帝吃的不过是些残羹冷炙。而且御厨们只能按照规矩做菜,不能随意创新,所以御膳的味道只能算是中正平和,从凉菜到热菜,其实没有一道菜的味道能给舌尖带来强烈的冲击,没有一道菜的分量能给胃口带来十成的满足。正因如此,皇帝们吃到了外面那些“野味”才会像没见过世面的人一样“赞不绝口”。

其二,皇帝吃过的东西我也能吃到,有面子。然而,如果皇帝爱吃甜你却爱吃辣,他赞不绝口,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