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的食用史
竹笋在中国自古即被视为菜中珍品,其食用和栽培历史非常悠久。《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表明百姓食用竹笋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宋代赞宁所撰《笋谱》记载了竹笋的采收、食用、收藏及腌制、作脯等方面的技术,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竹笋的利用已相当普遍。
大文豪苏轼曾作诗《於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崇尚竹品,竹笋文化随之发展,也就自然之极了。
菜中珍品,保建佳肴
竹笋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优良的保健时蔬。
但竹笋是寒凉性食物,同时含有较丰富的粗纤维,容易使胃肠蠕动过快,因而有胃病的人不宜多食竹笋。
历代文人的歌咏
唐太宗喜啖竹笋,每当春笋上市,总要召集群臣食笋,谓之“笋宴”。竹笋作为美食被众人所青睐,历代文人对笋也多有歌咏。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诗云:“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白居易曾经称赞竹笋“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至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饮宴时特意为《竹筍图》题诗:“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