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用较淡的墨色由前向后画一笔,定下虾头的方向。然后顺势向后下压笔锋,用力一顿,画出一个前面尖、后面圆,墨色前深后浅的锥体。
2.在锥体的下方用中锋近乎平行但稍向外斜加一筆。此二笔构成虾的头胸部。画时要使墨色前深后浅,不仅表现出虾的体积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出虾的硬壳的质感和透明感。
3.再用中锋由前向后轻轻两笔画出虾枪两侧的平衡器甲片,即头部的四个薄硬片。至此,虾头及胸的大部基本完成。
4.接下来画虾的腹部,以中锋、侧锋自上而下画出具有深浅墨色的腹节。第一节不要紧靠虾的胸部,而要稍微离开一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到笔不到”。虾的腹部共有六节,但齐白石把接近尾部的一节与尾部合并,只画五节。
5.第一到第三腹节前大后小、前粗后细,节节相连。运笔时要稍成弧形,要求笔笔不断、节节清晰。
6.第四、第五腹节由高到低,使整个虾身呈弧形。虾的跳跃全靠腹部,所以腹部是表现其动态的主要部位,要画出曲伸的姿态。虾腹部的变化灵活多样,前面较粗的三节可根据虾的动态向上翘,由第四节开始向下转折,再从最后一节拉下一尖笔,画成虾尾骨。
7.紧贴虾尾骨的一侧用偏笔横撇一撇,画出虾尾的一个侧翼,是否画出两个侧翼则需要根据透视关系来决定。画虾身及尾翼时要一气呵成,笔上的水分不宜过多,以防洇开。
8.虾的躯干画完后,画虾的后腿。虾的五只后腿顺次长在虾身五个关节的下面,画时笔要稍干一些,墨色略深或适当,笔由实变虚,灵活运用,笔笔画出带刺的小爪。注意不要让五条虾腿紧贴着虾腹,而要笔断意连。虾腿也要有所变化,以表现虾在水中游时的动感。
9.虾的六只小脚长在虾胸的底部,细而长,画时用笔尖蘸淡墨,由根部向前迅速画出,伸展排列。根据透视关系,一般画三四条即可。
10.趁墨色未干之际,采用破墨法画虾的胃和肠。用一支大楷羊毫笔由重到轻、由粗到细,从头部画到虾胸末端,使其自然晕开一些,以增强虾的透明感。
11.接下来还是用大楷羊毫笔蘸浓墨,由外向内点出虾的眼睛。起笔时略微顿一下,然后横着点出。虾的眼睛在头部的平衡器靠后的位置上,点眼睛时要注意左右对称。一般来说,都是把虾的两眼画在一条直线上。虾的眼睛本来是圆的,为什么要把它画成长的呢?这是因为齐白石在写生中观察到虾在水中游泳时双眼向外横,故而把虾眼画成两条直线般,使虾更加生动传神。
12.接着画出向前屈伸的虾臂和虾钳。虾臂和虾钳是关系到姿势和动作的主要部分,比如虾急游时双臂伸直,缓游时双臂弯曲;攫物时钳子张开,追逐时双钳紧闭。画时要注意其关节变化,行笔要保持笔道挺拔、粗细适宜。先从头部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处从里向外画出虾臂的第一节,然后由前向后画出向前伸的第二节,第二节要和第一节等长。有钳子的一节略粗些,长度与前两节相等;一对剪刀似的钳子稍向里弯,这样才显得有力。关节与关节连接的地方要笔断意不断,最好能利用宣纸的特性得到一个微妙的水纹,以表现出关节感。虾臂弯折的几个角度要随着它的动作而变化。
13.下一步是画虾须。虾须就是虾的触角,虾游动时,虾须不停开合摆动。虾急游时,虾须向后弯折的角度极大,要画出水的阻力感;慢游或静止时,虾须弯折的角度较小。因此,画虾时要根据虾的不同动态来决定虾须的开合程度。画虾须时行笔要轻而流畅,画出虾须纤细、浮动、软中带硬的感觉来,此处最见功力。齐白石70岁左右时曾一度用画虾身的笔画虾的长须,后来又改用长锋羊毫笔。但是绝不可用小细笔如实地画虾须,那样的话见不到笔力功夫,反倒无味。虾的六条长须的状态大致为:一对前伸,略向外弯曲;一对后甩,基本是向后的小弧线,与虾身成一定的角度;中间一对画时要向后,与后甩的一对虾须交叉,增强须的动感。虾须的弧线是表现动态的主要手段,可以加强对虾的缓游、急游和静止等动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