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语音教学是一种口耳之学,它既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语音指导,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艺术化的熏陶,让他们的普通话语音既准确又优美。
普通话的教学效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准确且规范、第二层是自然且流畅、以上两点都属于“字正”,第三层是“腔圆”,即圆润音美。随着普通话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以及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教学追求第一、二层次的标准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能达到第三层次的要求,即追求普通话的美感。因此,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指说话者能够通过气息控制,以口腔、鼻腔共鸣为主,合理使用各种发声器官发出宏亮、圆润、流畅、动听的有声语言。吐词训练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中是最基础的训练,也是声母和韵母教学中的基础训练部分。
一、普通话语音教学中运用吐词训练技巧的重要性
吐词训练技巧是加强普通话学习效果的需要。一方面,随着通讯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播,使我们一直生活在普通话的大环境中,再加上随着教师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现在甚至出现了很多学生只知道普通话而不大会讲方言的情况,所以在大学,如果我们再只针对规范程度进行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普通话的教学需要。他们更多地是想提高普通话语音表现力;另一方面,在一些方音比较浓重的地区,学生们的语音面貌非常糟糕,要想克服方言的影响,仅仅依靠纯粹的模仿和简单地、机械地讲授远远达不到改进的要求,科学的吐词技巧训练对纠正方音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吐词训练还是教师优化教学的需要。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口语能力永远是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基本标准。标准与優美的普通话语音面貌以及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必须加强的,也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加强吐词训练不仅对学生们很重要,对老师们也是如此。教师普通话语音清晰、标准,口语表达自然流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美,让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二、吐词训练在声母、韵母教学中的运用
吐词训练是播音学科学发声训练中的最基础部分。学习科学发声技巧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说话者的普通话语音面貌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它包括呼吸训练、吐词训练、共鸣训练等几个方面。气息是一切发声的基础,没有气息的支撑,任何语音都发不出来,气息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声音高低、强弱的基础,所以呼吸训练关系到声音音质的清晰、音色的优美、音强的持久及情绪的饱满,为字音发音奠定了基础。吐词训练讲究的是,刚发音时要用力绷住字头,发音过程中要清晰响亮,饱满圆润,用力将字抛出,不过要感觉到有根线一直牵着那个字,一定要收放自如,结尾处轻轻收住,这样有助于提高普通话发音水平。刚发音时就是指声母发音或声母与介音的结合发音,一定要用力绷住,为整个字音站立起来打好地基。介音之后的发音是整个音节发音的关键过程,主要元音发音时口腔开口到合适位置,让字音完全膨胀起来,感觉到整个口腔充满了气体。结尾处根据韵尾元音的发音情况,尽量往那个方向去走,无限接近韵尾元音,但不要发得太实。
1、声母与吐词训练
一个完整的普通话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是每个音节最开始的部分,声母部分是普通话语音学习的第一道大门。声母读音是否标准直接决定了说话者的普通话水平。
传统普通话教学,只一味强调辅音声母的部位和方法,一般认为只要将部位找准,将方法拿捏得当,便能够发好普通话声母。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味强调“准”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同学虽然发音很准,可整个音节毫无力度可言,发出的字很懒散,完全不能“立”起来。所以咬字、吐词训练在声母学习中起着基础性质的作用。
辅音声母的形成阻碍以及保持阻碍阶段称为咬字阶段,去除阻碍阶段称为吐词阶段。咬字阶段顾名思义,需要“咬”住,吐词阶段需要“弹”出,“咬”字是为了更好地“弹”字。这就像武术中的挥拳一样,拳打出去之前,一定要先将力量回收,蓄势待发,然后再将拳打出去,这样才会有力量。除了要“咬住”和“弹出”之外,用力点也很重要,所有辅音声母发音部位的用力点应该集中,主要集中在发音部位的中轴线上,而不是满口随意用力,这样用力发出的字才会“立”起来,具有立体感,而不是塌下去。
发双唇音b 、p 、m时,我们应想像在双唇中间有一根线,发音时,线被拉紧,力量基本上都集中在唇的中纵线上,特别是上唇的中间,用力咬住字头。发唇齿音f 时,上齿虽然是轻触下唇的内侧,气流从阻碍部位轻擦过去,但下唇仍然需要集中发力。发舌尖前音z、c、s时,舌尖与上面牙齿的背部相接触形成阻碍,气流为了冲破阻碍,发音时必须舌尖中部用力,双唇咧开,气流重重地从舌尖中部擦出去。发舌尖中音d、t、 n、l时,发音部位是舌尖与上齿龈,舌头两边向中部收缩,力量集中在舌尖中部,感觉到这几个音是从舌尖中部弹出去的,只是这样弹出去的力度又在可控范围内,收放自如。发舌尖后音zh、ch、sh、r时,舌尖微微上翘与上腭前端接触,发音时舌尖中部用力,唇形为展唇,气流重重地从舌尖中部擦出去。发舌面音 j、q、x时,气流虽然是在舌面与上齿龈之间形成阻碍,但发音的力量仍然集中在舌面前部和舌尖,发音时,舌面前部和舌尖同时用力,力量集中。发舌根音g、k、h时, 舌根与软腭同时用力,力量始终在中部。
以上所有声母在发音时,为保证让音节站立起来,都必须将大部分的力量集中起来,集中在发音部位,将字音咬住,发准,为后面韵母的发音做好准备。
2、韵母与吐词训练
声母是音节的大门,韵母则是门内的装潢,室内装潢如何直接决定了房间的品味,所以韵母的学习在普通话语音学习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在把握声母发音部位和方法的同时,将韵母也发准、发好,我们的普通话才标准、地道。
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几乎都是由元音充当的,元音的吐词训练就是要圆润饱满,除单韵母外,其它韵母还必须有明显的动程,只有这样,也惟有这样,才能让音节具有立体感和穿透力。
如:单韵母a、o、e都是合口呼韵母,发音时,需将口腔打开,根据各自的发音特点,双唇配合发音。口腔没有动程,发音自始至终都要保持住,不能虎头蛇尾。
复韵母发音时的吐词训练尤为重要。复韵母的组成音素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和元音之间连贯而不跳跃,自然且无明显痕迹。由一个音素向另一个音素转换时口腔开口度具有明显的活动过程。主要元音即韵腹在复韵母的发音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整个韵母的灵魂,韵腹标准则整个韵母就站起来了,否则就会塌下去。整个韵母发音过程中口腔开口度最大的韵腹,最圆润饱满,而韵头和韵尾可以轻短模糊一些。如复韵母iao发音时,韵头i和韵尾o只是表明一个发音的方向,不能把这两个音发实,而应该是弱起弱收,只有韵腹a才是最响亮的,需要张大口腔,同时保持短暂的时间,整个发音呈现出一个“枣核”形,口腔开口度是“小—大—小”的格局。
鼻韵母由于是辅音结尾,发音时特别需要注意吐词训练。由于鼻音韵尾是辅音,无法延长,所以更需要韵腹来将整个韵母支撑起来。如前鼻音韵母an,发音时主要元音“前a”要发得清晰响亮,發完主要元音,舌位自然向鼻音韵尾n的发音部位滑动,即与鼻音n的发音部位接近。发后鼻音韵母ang时,主要元音“后a”需要饱满圆润,后鼻音韵尾在舌根和软腭处形成阻碍,舌位滑动到舌根处即停止发音。
3、声韵配合与吐词训练
无论是声母的吐词训练,还是韵母的吐词训练,最终都是为了能将两者结合,使普通话的音节能够站立起来,具有立体感,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一样,饱满、圆润、优美。
声韵配合发音时,首先是开头的辅音声母将力量集中在发音部位的中纵线上,紧接着的韵头部分与辅音声母结合在一起,整个感觉短、轻,主要元音即韵腹发音时气流充足,口腔张大,韵尾不能发得太实,我们只需要接近韵尾音的位置即可,发音要虚一些,轻短模糊。如音节biao,发音时,声母b与韵头i相互结合,双唇中轴线集中用力发音,而且i非常短;韵母中主要元音a起着支撑作用,必须将口腔开口张到合适的度数,发音时充满力量,然后震动声带,音色清晰响亮,韵尾o只代表最后舌位在口腔中的又高又后的位置。
吐词训练是播音发声技巧中的重要内容,普通话的每个音节如果都能严格按照科学的吐词方法进行训练,那对我们的普通话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