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探索与实践

2017-12-29 00:00:00张启亨
知识文库 2017年10期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真正实现“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就一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

参与度是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在当今依然靠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在课堂上还是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都想将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股脑地全部灌输给学生。于是课堂上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则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甚至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我想,要让数学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就一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

一、现实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存在的普遍问题

1.学生参与被动。表面上看有些学生坐得端正,听得专心。实际上根本没有听懂老师的讲解,却也随声附和。他们的参与只是一种形式,在一些公开课教学活动中,看起来似乎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特别顺利,其实大多时候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在走,并不是学生自己的需要。

2.学生参与不均衡。现在的课堂,表面上看,你说,我说,他说,好不热闹。但在教学中你会发现,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活跃分子,相当一部分同学成为被遗忘、被冷落者,或者是无动于衷的“隔岸观火者”。

3.学生参与不持久。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随时转移。所以有许多课,学生在某一环节十分投入,兴致一过,想干啥就干啥了。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针对当前的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起了我的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心实意地和学生平等相处,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暂缓评判,鼓励为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欣赏。要试图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员,课堂有我才精彩;要让那些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知道:老师和同学不会就此笑话我,我也会成功;要让那些行为上有小过失的学生意识到:只要我及时努力地改正,老师和同学就会原谅我,接受我。总之,要让课堂更安全,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让每个学生都更自信。这时的学生,就会自觉加入到课堂中来,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2.精心设计教学模块——促进学生全程参与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乐于参与。

教材上的有些例题或练习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现象他们根本就没听说过,学生理解吃力,自然也就没有兴趣。对这种题目我们可以适当进行改编,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觉得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非常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中的例题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清洁剂、浓缩液、稀释液”这些物品,农村孩子很陌生,教学时我就将例题进行了改编。我将课本中的例题改编成:“学校将400平方米的操场按1∶4的比分配给二(1)班和六(1)班的同学打扫,两个班各打扫多少平方米?”打扫校园卫生是孩子们每天的劳动任务,这也刚好与本班的卫生区一致,学生的探究欲望高涨,全班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

(2)设计有趣的导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情境导入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讲一个与新知有关的小故事,设计一个与新知有关的小游戏等,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如:针对學生好动的特点可以设计游戏导入。在学习“负数”时,我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按老师的指令完成“向前一步,向后一步,向前三步,向后一步……”这样的动作。同时请各小组代表记录老师的指令,看谁记得又快又准。这样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新课的导入也水到渠成。

也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导入:在教学六年级“工程问题”时,我结合学校正在建围墙这一真实的事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这学期我们学校准备重建围墙。开学初,有两个工程队就找到了校长。甲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30天完成。乙工程队说:包给我们,20天就完成。如果要以最快的速度完工,校长想请同学们出出主意,应该怎么办?(课件出示校园图)当学生出好主意——“由两队合做”后,老师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重视猜想和估算,突破了应用题教学的一般模式,很好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参与探索的动力。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有的时候还可使用设疑法导入。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入:先请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对两个算式进行简便计算,紧接着出示另外一道算式“38×258+62×258=”问: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学生运用已学定律肯定是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会很自豪的告诉他们“我能”,并很快说出得数。这时,学生急于知道方法,我则卖个关子,“只要你们认真去探索、学习,你一定会发现算式背后的秘密及规律的”由此导入新课---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导入,既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3)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课堂上,通过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将静态的结论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的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探究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研究过程,让学生经过猜想:圆锥的体积跟什么有关?猜猜看它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它跟前面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一样吗?你可以借助圆柱,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吗?在提出猜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操作实验,进行验证:①给定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②做实验,验证猜想。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的兴奋,也积累了不少活动经验。

3.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参与的均衡性。

数学课堂上学生参与不均衡,主要就體现在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被遗忘、被冷落者,课堂成了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而学困生成了他们的观众。只有把学困生也调动起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体验成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参与的广度才真正落实。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练习,要把机会先给学困生,关爱学困生、善待学困生,多赞赏、多鼓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甚至放大他们的优点,及时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努力营造情感交融、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当他们不敢大胆举手时,看到的是老师期待的目光;当他们答错问题时,听到的是老师鼓励的话语“没关系,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了不起的进步”;当他们将简单的问题答对时,响起的是同学老师热情的掌声……只有这样,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才会想参与、敢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把数学课堂作为向学困生倾注爱的渠道,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和欢乐气氛中学习,有效地消除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研究现实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乐学,同时积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参与的均衡性,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客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