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2017-12-29 00:00:00邱荣春
知识文库 2017年10期

1 研究背景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充分说明整本书阅读对提升语文素养,增加阅读面的重要性。其次新课标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每学段的“不少于”是一个最低标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能有意、无意地运用课内掌握的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形成更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每个学段的阅读字数如下表1所示:

无独有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方面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而进行豆腐块式的课外阅读,学生味如嚼蜡,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也流于形式,但整本书阅读对系统化吸收营养,及课外阅读评价标准的确立有所帮助。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充分说明语文课程与德育工作是紧密结合的,那么整本书閱读便成为了联结语文课外阅读与德育渗透的最好载体,是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及班主任引起高度重视和开发的资源。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我国台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儿童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策略书籍《儿童阅读手册》出版。国内比较早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他认为“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扬州市“亲近母语”课题组历时十年,探索建立了“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课程体系,对整本书的阅读交流组织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儿童阅读推广人岳乃红、周益民、蒋军晶所执教的整本书阅读交流观摩课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儿童文学博士王林自2006年1月在《小学语文教学》“班级读书会”专栏对整本书阅读指导作专业引领,并指出了目前阅读交流课堂教师占主导地位、指导缺乏技巧等问题。另外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追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3 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开发整本书阅读的资源及德育素材,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提供方法指导,让整本书阅读及评价有章可循,德育变得文雅,有系统化的载体。具体为:其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整本书,通过日积月累地阅读,不仅可完成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淀就会深厚起来,同时学生从“单篇短章”的学习中,无法全面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整本书,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效果就不一样了,它能使学生接触到足够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习得语言,进而发展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学生在接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的经验,并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推己及人,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其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的,因此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可通过获得语言的过程,发现自己,获得自己,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使学生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在理论价值方面:1941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 “读整本的书 ”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其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一以贯之地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 “读整本书”的“实施建议”,不得不说是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的回暖。而小学生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是拓宽课外阅读面的需求,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渗透策略的研究,也是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德育无痕化的必然要求。

4 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德育渗透策略

4.1 开发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的阅读资源

(1)整本书阅读前有效推荐方式

整本书: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整本的儿童读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字为主的整本书;一类是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故事的图画书。本文所研究的是以儿童文学为主的整本书阅读。整本书的阅读交流: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一本书,而后进行讨论的交流及评价过程。有效推荐方式: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推荐方式”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定的对策和方略。本文中的有效推荐方式是指教师针对整本书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阅读交流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推荐有效阅读物的对策和方略。

(2)整本书阅读交流有效话题设计

学生真正喜欢的书一定会反复读,阅读交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一本书。开展整本书交流活动,不是一本书阅读的终结,而是通过话题引领让学生认识到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而话题的设计也由教师引领逐渐到学生自己发现,使学生养成善读善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实现浅层阅读到深层阅读的蜕变。我想这才是整本书阅读交流课追求的最高境界。

(3)整本书阅读后有效延伸活动设计

延展活动:延展即延长伸展;扩展。整本书阅读,因其内容丰富,适合开始各类延展活动,各种延展活动中让孩子更好地感受书的“可亲”,触摸到书的“温度”,发掘经典的“内涵美”。

4.2 探究出系列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德育渗透策略

(1)阅读前的阅读教学引导方式

阅读前的教学引导方式有多着,可以通过小故事为开端,通过故事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的文章中,也可以以问题为引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阅读中,在阅读中找出问题,从而理解文章的大意,将德育渗透与教学中。

(2)阅读后的读书反馈活动探究

阅读后的读书反馈可以通过读后感或者日志的形式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发问等形式,将读后的疑惑让老师帮忙解答,从而更好的理解阅读文章中所储含的德育。

4.3 建立行之有效的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德育渗透效果的评价体系

所谓德育渗透是指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也就是说把知识内容与其可载的思想同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在饱食知识的同时品味思想的甘露。 德育渗透效果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应该做好渗透点的引入,使其自然、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好渗透活动的小结,进行正确的引导,巩固和强化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遵循学科自身的教学规律、德育的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准确把握学科教学和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合理把握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找准德育的渗透点,并把握好德育渗透的角度和层次,做到德育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在组织好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组织好德育内容。

5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1 浮躁心理要求开发适用德育渗透的课外读物资源

由于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氛围,和成人世界营造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曾经有一份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43.7%的人说自己不读书,是因为太忙了,没时间读书,于是网络、短信、电视、电影等媒介充斥着浮躁的成人世界,以强烈的攻势冲击着纸质图书市场,加之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只满足于了解书中大致的故事情节,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只有少数学生能有目的地深入思考,做读书笔记。因此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对学生读书的影响,除了表现在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影响力外,也表现为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介对学生的强大吸引力,使学生对纸质书目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并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思考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减退。

5.2 学生心理要求摸索阅读指导课模式

迫于应试的压力,许多教师紧抓住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不放,即使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内容,联系到考试中有限的考查分数,许多教师宁可采取“放羊式”的指导方式,也要挤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份练习卷。但读书阶段是学生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绝不会满足于课堂内优先的书本知识,他们渴望通过多种渠道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是最适合学生选择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认识自我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5.3 教师评价方式要求整理可用于推广的德育素材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虽在主题诠释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往往把教学参考对作品主题的阐释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的唯一尺度,加之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从而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道德理念。

5.4 阅读时间少要求创设阅读情境,开展多种活动

部分学校的课外阅读书籍相对匮乏,藏书数量少之又少,不仅内容单一陈旧,而且还存在图书室没真正面向学生开放的情况,致使学生想读书却无处借阅,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追求分数,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功课的学习上,没有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更不會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方面的建议和指导,学生整天围困在大量的作业上,致使阅读时间欠缺。

6 总结

总之,少年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品质,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为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惠州市下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