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就祥林嫂的死归罪于鲁四,比如史志谨先生在《〈祝福〉解读》一文中这样说:“围绕着主题,小说反映了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有鲁四和四婶与祥林嫂的矛盾,有祥林嫂和婆婆的矛盾冲突,有祥林嫂和鲁镇一般庸眾的矛盾冲突,有祥林嫂与柳妈的矛盾冲突,也有祥林嫂和贺家墺大伯的矛盾冲突。但是,在这些矛盾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和以鲁四的代表的封建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祝福》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在这条主要线索中,对矛盾冲突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鲁四及其意志的体现者四婶,他们决定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寻找或还原一个真实的鲁四。
首先,鲁四仅是一个乡下土财主而已,原因有二:
其一:经济方面:
从雇工情况看家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富裕,从文中看,至少在祥林嫂来鲁镇之前,鲁四家没有雇佣长工或者可以说鲁四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下人”。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白稼轩家还有一个跟随了白家两代的长工——鹿三,白稼轩娶七房老婆时的花销以及白孝文和白灵出生时的大摆宴席的场面,远比鲁四准备祝福的场面大多了。照例,白家比鲁家的财力更“雄厚”,再加上白稼轩族长的身份,就更可以说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但我们没有看到白稼轩对他人残酷的压榨,更没有看到他横行乡里。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个勤劳朴实,以劳动富裕起来的地道的农民形象。鲁四和白稼轩生活的时代相同,经济条件相仿,为什么我们单单因为鲁四“聘任”了一个走投无路的乡下女人就一致认为鲁四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且罪大恶极呢?
其二:思想方面:
思想保守、反动是人们对鲁四的总体判断。原因也仅在于鲁四对祥林嫂寡妇身份的不认同,认为祥林嫂“不干不净”,而在祝福中不允许祥林嫂准备福礼。
有人认为对祥林嫂身份的反感是鲁四个人的“专利”,其实鲁镇的其他人也有着相同的认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柳妈为什么唆使祥林嫂去捐门槛以换取自身的清白,从最后的结果看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也仅是柳妈个人的而已,因为如果这是一种约定俗成大家认可了的方法,就不会有后面四婶的决绝了。
综合考虑,鲁四仅仅是受到了一些传统文传教育且比较富裕的一个乡下土财主而已,这样的身份伤决定了他不可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更不是杀害祥林嫂的最主要的凶手。
其次,鲁四是个好老板
(一) 两次帮助身处困境的祥林嫂为其提供工作
第一次,尽管四叔“皱了皱眉”,但终因祥林嫂“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整天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而最终被“正式录用”,工作终归是辛苦的,“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但祥林嫂却“满足,口角变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些文字说明了这样的几个问题祥林嫂吃苦耐劳,主动工作,积极进取,对老板非常满意,并没有被鲁四夫妻强迫。
(二) 重信用,守合同,工资不拖欠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可以说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到鲁四家的,尽管因为“寡妇”的身份鲁四很不高兴,但也仅仅“皱了眉头”,而且在第三天就定下了每月固定工资500文。当祥林嫂的婆婆找来时,全额支付了一千七百五十文。和现在那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老板相比,鲁四简直就是一个“道德模范”啊。
再次,作者创作《祝福》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将凶手或主要凶手的责任推给鲁四夫妻是不妥的,在鲁镇,虽然鲁四和其他人一样从心里厌恶祥林嫂,但在客观上却是给祥林嫂帮助最多的人。这里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即将鲁四和“鲁镇一般庸众”的行径对比,作者的落脚点不是鲁四而正是鲁镇那些麻木冷漠了的看客。
如果说1924年鲁镇群众——这些麻木冷漠的看客让作者震惊,那么作者在1926《藤野先生》中回顾看客给自己巨大的影响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彻底的“呐喊”的痛苦之后又处于无限的“彷徨”中了。因此可以确定作者意图塑造的祥林嫂的形象的目的在于说明杀害祥林嫂的不是腐朽没落的鲁四们,而正是群众自己。不改变、不解放他们的灵魂与思想,祥林嫂们的悲剧命运就会不断上演。如何唤起唤醒这些麻木的灵魂也许这才是鲁迅先生的本意吧?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