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片的视野控制

2017-12-29 00:00:00白天航段本嵩
知识文库 2017年10期

惊险片,每每谈起,都是巧妙的悬念设置、纠结的情节起伏、复杂的人物形象等等,给观众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记。但其主要的引人注意的,大多是一个范式,对于视野的控制,无论是心理上观众与人物的关系,还是情节设置的把控,或者不完整构图的展现等,都限制了观众的視野,将观众至于惊险片的视野框架之中。同样这种视野控制,也是一种“语言”魅力,形成了一种引导,引导观众进入惊险片的故事之中。

一、观众心理的把控

希区柯克在接受特吕弗采访时说,如果观众的认知范围等于剧中人物,那么这种限制性叙述可以营造惊栗效果,如果观众的认知范围大于剧中人物,那么这种非限制性叙述可以制造强有力的悬疑效果,这就是悬念。那如果我们进一步整理,如果观众的认知范围小于剧中人物,那么就可以造成一种神秘的效果。这是对于观众心理把控,以信息量为控制依据,将观众所了解到的信息作为把控,将观众了解到信息量的大小与剧中人物相比较,以此来形成观众心里效果。

以罗红珍的电影《追击者》论证,影片男主人公忠浩在找寻女主人公英民这一情节中,观众此时知道的信息与忠浩知道的信息对等,观众跟随着忠浩的调查,一点一点的知道信息,信息量限制了叙述的进行,同时也引导着观众进一步叙述,让观众带着目的去寻找答案,探索式心理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将影片营造出惊栗的效果,对于英民的下落无人知晓。而在忠浩的调查进行时,交叉叙事,英民的下落慢慢得以展现,此时观众知道的信息量就比忠浩知道的多,不限制的进行叙述,将故事的内容全部展现给观众,让观众站在较高的视角去俯视这个故事,看到每个人物的行动,知道更多的信息量,从而对情节安排上给予更多的猜测,产生悬念。让观众以悬念的追问作为动力,一步一步引导进入故事之中。

二、凶手设定的把控

在后现代文艺理论中主张“无中心”。雅克·德里,20世纪下半期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他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引入惊险片对于凶手的把控上。更多影片会把凶手指向一个方向,让观众在探索中,一点一点去揭开凶手的面纱。但同样是凶手的设定,以《杀人回忆》、《黑处有什么》、《M就是凶手》三部电影为例,对于凶手的设定,会发现,导演故意的将凶手设定成多元性特点,取消凶手的特性,不把凶手固定的一个方向,将特指变成泛指。①这样看似在放大了观众的视野的同时,反而却因为凶手的把握不定,限制住了观众的视野,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尤其在近期上映的《黑处有什么》中,把凶手泛指成身边的每一个人,指出人们在生活中都有想要犯罪的一刻,从而加深了惊险片的特性,让周围每一个人都成为凶手,增加影片的危机感。

三、情节节奏的把控

中断是情节节奏把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英国著名评论家戴维·洛奇评价元小说家的语言处理时提到了六种手法:“矛盾、排列、中断、随意、过分和短路。”中断就是其中之一,同样,此手法也适用于情节之中,例如《杀人回忆》中,仅有的一次凶手出现的身影,一闪而过,没有进一步展现凶手杀人,实施犯罪的整个过程,影片却直截了当的把结果呈现给观众。在危险来临之时,把整个影片的节奏戛然而止,中断紧张的情绪,让观众在看到结果之后,自己去想象整个犯罪的过程。控制了情节节奏,把握观众的视野。

延迟同样也是情节节奏把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影片《追击者》中,英民被杀死的这一情节中,忠浩差一点就可以救下英民,而影片却恰恰让忠浩“错过”,放慢整个影片的节奏,让情节延迟,不让其过早的发生,或者在纠结之中缓慢的进行。勾起观众为剧中人担忧的心理,从而控制观众的视野,把握观众的心理,进一步的感受人物此时的心理,带入故事本身之中。

四、镜头视角的把控

镜头是观众的眼睛,同样也是剧中人物的眼睛,即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客观镜头主要描述故事,主观镜头更多的在展现真实,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观众的视野。在影片《空房间》中,观众被强制拉入人物的视野之中,例如泰石,在整个影片的后半段,泰石从监狱中出来整个影片就大量使用主观镜头,借助泰石的眼睛看清这个世界,限制了观众们视点,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影片应表现的镜头语言。减少了观众获取信息量,并让这一信息量带有特性,属于剧中人物的特性,得以更好的走进人物世界。

客观镜头主要展现客观故事,但在惊险片中,客观镜头的运用更多意义在于观众这一主体的视角,例如《杀人回忆》的结尾最后一个镜头,还例如《M就是凶手》中,餐桌上双方的争吵,以剧中人的直接面对摄像机进行争吵,此时的话语或者是氛围,作用于观众身上,限制了观众的视角,直面此时的状况,让观众措不及防。

惊险片,从观影心理、情节、人物、镜头四个大方面去把握控制,限制观众知道的信息量,让观众的心理产生各种疑问,就像希区柯克在告诉法国大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我把自己放在听妈妈讲故事的孩子的位置,每次讲到中间停顿下来,孩子都会问:‘妈妈,后来呢?’”让观众带着疑问,带着悬念去观看影片,但前提是要控制观众的视野。因此通过对观众视野的控制,进一步引导故事,将“惊”与“险”两个元素刻入观众的脑海。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