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乘客与航空服务人员频发冲突,究其原因,与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内容对高职航空服务类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高职;航空服务类人才;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86-01
目前,在高职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中,各校都十分强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那么,什么是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的组成要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若要探究该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内涵,首先需要从现实的航空服务类岗位中去寻找根据。如空乘岗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定向思维的影响,而在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上出现短视。随着职业素养内涵被解构出来,接着就需要将其植根于航空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来。为此,如何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发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主体性和内隐性的特质,这就无法通过现有评价机制来获得确切信息。由以上问题出发,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航空服务类岗位的内在要求
从笔者的深度调研中可得,航空服务类岗位内在要求如下所述:
(一)岗位中的抗压能力要求
毫无疑问,处于航空服务类岗位的员工每天直面形形色色的旅客,由于不同旅客对服务诉求的差异性,以及旅客因主客观因素而导致的情绪波动等,都将使航空服务类岗位成为供求矛盾的聚集点。为此,处于岗位中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心理抗压能力。
(二)岗位中的规范服务要求
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规范服务”:a.严格按照流程来开展服务,而不能由员工擅自做出承诺或决定;b.根据旅客的星级,为之提供相对等的服务品质。这里的实施难点在于第一个方面,这也就衍生出了工作规范中的程序性要求。
二、岗位要求驱动下的职业素质内涵
在以上岗位要求驱动下,职业素养内涵可解构如下:
(一)自我情绪调适能力
这里的职业素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也必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性格偏于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在情绪自我调适和修复时所用的时间较长。当然,性格偏于内向型的学生,也需要以一种健康的心理来审视工作中的不顺。从中可得,在高职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中,需要在实训环节加强对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的训练。
(二)岗位职责坚守能力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机场中出现了因乘客情绪波动而产生的与服务人员的冲突,本文不去探究其中的冲突原因,而是就航空服务类岗位的职业素养之一:岗位职责坚守能力进行阐述。显而易见,岗位职责坚守能力一方面能规范应对突发事件,也能在最后事态的解决上做到有礼有节。当然,这里还需要岗位员工的自我情绪调适来配合。
三、高职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人才培养中的实训教学项目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需要在实训环节来加强对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的训练。为此,首先该专业在实训课程设计中,就应增加这一项目。具有这一项目的学校,还应在创新训练模式上下工夫。笔者建议,针对女生可以通过引入瑜伽、冥想等训练来展开。针对男生,则可以将茶文化中有助于调节情绪的元素,引入实训环节中,如品茗和赏茶。
(二)多课程配合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
上文所提到的瑜伽和茶文化,实则已经体现出了多课程配合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充分挖掘高职体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功能。事实上,在具体的航空服务类岗位工作中,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成员相互激励、分工协作来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体育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观,以及坚定的团队向心力。为此,可以引入定向运动项目。
(三)健全对该类学生的团队心理辅导
实训教学与现实岗位职业素养要求的不断接近,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的不适感,甚至导致少数学生出现转换专业的想法。为此,在该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健全对该类学生实施团队心理辅导的机制。这样一来,才能通过心理输出来与教学中的心理输入之间保持平衡状态。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最后需要指出,通过利用多学科的课程优势,才能全方位地去构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若要探究该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内涵,首先需要从现实的航空服务类岗位中去寻找根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定向思维的影响,而在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上出现短视。随着职业素养内涵被解构出来,接着就需要将其植根于航空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来。为此,如何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永萍.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与思考: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5(20):22-24.
[2]宁红,李伟.高职航空服务(机场运营管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1):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