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在高职院校实施“世界公民”教育

2017-12-29 00:00:00何晓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我国社会全方位步入了新常态,同时改革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此背景下,我院提出了“六维公民”教育的模式,这是我院紧跟时代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国际人才而实施的教育改革。内容在分析“六维公民”教育的第六维世界公民教育相关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世界公民教育与“六维公民”教育的关系及其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院的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世界公民教育的措施。

[关 键 词] “世界公民”教育;“六维公民”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82-02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速,我国社会全方位步入了新常态,同时改革开放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自贸区的创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国际化的大国。紧跟时势,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提出了“六维公民”育人模式,该模式是我院思政工作的创新模式,契合了我院“夯实基础,创新创强,对接国际”的发展战略。其中“六维公民”教育中的世界公民教育是我院紧跟时代和全球化趋势而提出来的新理念,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六维公民”而实施的教育改革。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院如何实施世界公民教育。

一、“世界公民”的定义和“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

世界公民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概念。尤其在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在发展上的趋同性、一致性日益增多,也面临着共同的风险和问题,这对一国公民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知识和相应的能力。于是超乎国界之外的公民——世界公民比以往更迫切地被需要。学者认为世界公民是指在确立国民意识的前提下的适应本国的国际化需要而具有素质的公民。世界公民教育就是培养本国公民具有跨文化的意识、适应和行动能力,具备国际视野成为世界性的公民,行使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教育活动。

那么,世界公民教育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编写《国际理解教育指引》,对世界公民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培养和平处事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自己国家和具有国民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全世界的连带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在此之上,我院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提出世界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國际视野的现代职业人。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1)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2)学生能站在全球的高度审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学生具备跨区域、跨国家、跨文化交流的素质与能力;(4)学生具有国际主义情怀。

二、“世界公民”教育和“六维公民”教育的关系

“六维公民”教育即社会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职业公民教育、企业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以及世界公民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六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在必要性和效果上呈现并列关系,但对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和标准则是从低往高呈现进阶的特点。

世界公民是在“四维学生”之上的第六个维度,也是六维公民中的高位教育。世界公民教育以中国公民教育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了“四维”的素质之后,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审视世界,理解世界,包容世界,融入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具有对接国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应对国际挑战和竞争的能力。

世界公民教育作为最高位的教育,对高职生的素质培养要求也是最严格的。我院秉承公民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更应通过革新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只有其他五维公民教育而没有世界公民教育,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会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就难以对接国际的形势。在中国公民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的引领下,我院的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具有国际视野,培养目标能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对接国际标准。

三、“世界公民”教育的实施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全球的发展趋势,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基本概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六维公民”为目标的“世界公民”教育成为我院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各方作用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一)推动世界公民教育的整体规划

我院采取相应措施、支持教师工作、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世界公民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和其他科目不同的是我国德育课程显得比较庞杂,德育内容零散、创造性的空间非常大。为了提高世界公民教育的有效性,世界公民教育需要整体规划,可以在三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是整体推进世界公民教育在我院育人模式的改革。我院切实把世界公民教育的一切校内资源、学科、人员、改革方案落实到实践中,主导世界公民教育的整体规划,避免学校在实施世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盲目、冒进、多头齐下无人管的现象,同时还要找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契合点,以社会需求出发,培养“接地气”的世界公民。二是构建世界公民教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1)世界公民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及它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细化;(2)系统构建各类课程设置框架,明确世界公民教育的主干必修课程。(3)将世界公民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覆盖相关专业和课程。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

公民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育实施者。世界公民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跨文化知识、多元的文化观和国际视野等。我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将世界公民教育列入学院的教师培训计划,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和要求。其次,定期开展世界公民教育专项培训和讲座。内容应包括世界公民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教师道德等内容。在世界公民学科知识教育中,应加强教师对世界公民教育的正确认识。在专业素质中,增强教师对世界文化的敏感性,丰富教师的多元文化内蕴,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师德学习中,应使教师具备世界公民的态度及价值观,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并真正认可世界公民教育。最后,开展所有教师世界公民教育开展的教学方式、课程经验的分享,帮助教师将世界公民教育融入教学,增强世界公民教育的可操作性。

(三)课程组织中的“世界公民”教育

把世界公民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实施。世界公民教育是一门教育内容涉及广泛的相关课程,不仅涉及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需要通过与世界公民教育有关的课程内容、校园环境、活动来实现,调动学院共同关注和支持世界公民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这种模式实施难度较大,需要强有力的统筹去实施,否则会出现“人人负责世界公民教育”,而在实际工作中却“人人都不管世界公民教育”的局面。

我院主要在综合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中渗透了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

(1)在综合活动课程中加入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在学校综合活动课程中加入“世界公民”教育課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世界公民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世界公民素质的提升。

(2)提升各学科中世界公民教育的比重。一方面,各门课程可结合专业特点各有侧重,找准课程的切入点,合理调整世界公民教育内容与专业结合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促进其世界公民意识、态度的养成。

(3)重视校本课程在世界公民教育方面的作用。校本课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充分结合本院学生的学习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校本课程设置,开展特色化的教育,是“世界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营造校园生活助力世界公民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再多的世界知识和理论的灌输也比不上在“做中学”更能让学生领悟世界公民的精髓。我院在营造校园生活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1)营造有利于世界公民教育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世界公民教育要求的校园物质文化条件应该体现全球化的特征:共享的、发展的、平等的、多元的、终身学习的、开放的理念,这些应该都体现在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的设计中。(2)营造有利于世界公民教育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被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生活观念等。具体表现为校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的建设。

(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开发世界公民教育的试验田

随着整个国家进一步开放,社会比以往更需要世界公民教育。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新、更多的机遇,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有熟练的外语能力的国际性的复合型人才。

我院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加强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的教育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国际意识,进而成为“世界公民”和国际人才。近年来,我院推行了不少对外交流合作的教育项目:广东省政府和惠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华澳国际学院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落成;与新西兰商学院签约合作在惠州合作创办中新创新创业国际学院,并计划在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合作建设惠州市跨境电子商务创业育成园区、在新西兰设立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海外创业研习基地,致力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园区和人才育成基地;推进教育部—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校企合作项目落户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为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汽车人才提供了可操作的整体解决方案,并给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学习蓝本。这些项目将我院“世界公民”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体现为:(1)提高我院在某些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整体素质。(2)能够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国内教师的世界公民教育能力。(3)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内容、方法和管理经验,一方面能够在国内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8-163.

[2]冯旭颖.我国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