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2017-12-29 00:00:00王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听障大学生的班级建设与管理不仅要完成健全生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促进听障大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在听障大学生班级管理和建设中,应注重打造班级文化、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多样的活动来促进沟通与交流,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反馈和评价,不断创新适合于听障大学生的管理和建设方式,增强听障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促进听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听障大学生;融合教育;班级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72-02

班级是按照教育目的,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划分为固定小范围集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组织工作的基层单位。班级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摇篮。同时,班级也是教师影响学生、管理学生的有效环境和特殊阵地。

一、高校听障生班级建设的特性

每个人从入学起,都会被编排在某个班级之中。听障学生也不例外。听障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及父母或自己的意愿选择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这些表明融合教育的理念在基础教育得到普遍认可,残疾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机会。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并未真正普及,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仅有极个别的学生可以到普通(健全人)大学接受教育,绝大部分听障学生因其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只能通过参加单考单招的高等教育考试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绝大部分听障学生仍然以相对隔离的传统的班级模式组织在一起,这也是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由于这种相对的闭塞性和听障群体的特殊性,听障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特殊班”为单位展开的,听障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也都是以特殊班为单位进行。听障大学生班级是以特殊教育学院听障生为主体的基层组织和管理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听障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能,是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听障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地方,也是当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听障大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也主要通过这样的特殊班来进行。高等院校听障大学生的班级对听障学生的影响至深,班级管理对听障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听障大学生班级是听障学生的教育落脚点,做好听障大学生班级建设工作,是对听障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高等院校听障学生班级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健全的班级具有巨大的教育感染力量,可以把教师的意图和要求变成学生集体的意图和要求,教师个人的力量也可以转变为学生集体的力量,使教师和学生集体一致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基于大学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需要,听障学生的班级不仅要实现健全生班级的目标,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听障学生克服听力障碍造成的沟通问题和在特殊班级产生的与主流人群的脱离感,在不脱离聋人文化的前提下,盡早融入社会,实现听障世界和健听世界的双重功能,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一)明确班级建设目标,打造班级文化

听障大学生的班级文化不仅为提高听障学生的专业水平提供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建设推动听障学生的人格完善,提升听障学生融入社会的理念及技能。这种文化以听障学生为主体,体现听障学生特点,但同时又要紧密结合主流社会的要求,使之能够逐渐从聋人文化结构中走入主流文化。听障大学生的班级建设也要根据大学的不同阶段和班级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每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共同商讨出切实可行的班级目标。班级目标必须是全体学生达成的共识,才能真正渗透到每名学生的理念中,班级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根据自我需求制订切合实际的大学奋斗目标,激发其进入主流社会的强烈意愿,构想适合自己的融入方法,紧紧围绕融合教育理念,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有侧重,否则会出现“全是重点则是没有重点”的情况,导致听障学生失去方向,加重与主流人群的脱离感,班级建设目标也将形同虚设。

班级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其价值观念上,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管理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约束和人性化关怀。班级文化不仅要有一套价值与制度体系,还需要辅之以相应的学生活动。听障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认识外界事物主要依靠视觉,其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对听觉功能障碍的代偿。因此,应设计与听障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内外活动,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体化,通过具体、生动的活动加深听障学生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推动班级建设。

听障大学生班级建设还可以通过班级亚文化来增强。那些看似地位相对次要、认同度相同较低、影响力相对薄弱的班级亚文化与主文化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缘,是班级文化的有力补充,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促进力量。如当下流行的网络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是学校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由于听障大学生交往的局限性,网络深受听障大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自由地与健全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平等地进入网络编织的文化世界,张扬自己的自由和个性。通过网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听障学生的真实情况、心理状态、思想动态,促进老师与同学间的交流,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网络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它已经成为听障大学生成长的强大推动力量。

(二)充分调动听障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功能

发挥听障大学生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抓好听障学生班级组织建设和班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具体的班级制度明确班级建设和班级干部的职能和责任,使每个听障学生能够各尽其责,并做到相互协调与配合。听障学生班级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班级的每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以班级为家,促进其能够自主地融入班级建设和主流社会中,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及应该成长为何种人才,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1.以班干部选拔、培养和指导为工作重心

任何一个班级都离不开班干部,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导者,得力的班干部将直接影响班级的整体发展、学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因此,听障班级建设工作重心同样也是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指导。首先,选拔合适的人选,通过自荐和民主评选最终确定适合不同角色的班干部人选。其次,重视班干部培养与指导。培养班干部责任意识,责权分明,不越权,善配合。同时,提高班干部的身份认同感,带动全体听障学生主动接受双文化认同,使其对听障文化和健听文化都持认同和接纳的态度,克服融入困难。再次,合理调整班干部,确保班级持续发展。注重及时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班干部与班干部轮流制相结合,增强每名学生的归属感。

2.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积极性

当前听障大学生班级建设基本遵循“学校—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从上到下的模式。听障大学生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除制度上的原因,主要是听障学生已经习惯接受被动性的服从,缺乏自下而上的主動性班级建设,其基本表现为听障学生较少主动地考虑班级建设,缺乏参与制定班级目标意识,更不用说制定行之有效的班级特色目标了。因此,调动听障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积极性,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听障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使其自动自觉地为班级建设建力献策,更主要的是提升听障学生的社会融入感。

(三)加强班级活动,促进交流沟通

班级集体活动是加强班级成员间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开展班级活动是培养听障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更是促进听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方式。

当前听障大学生班级建设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科类活动,班主任结合学科特点,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围绕学校主体活动和社会需求设置班级活动议题,使学生能够切实认清自己的专业发展,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一类是辅导员指导下的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听障学生成就感,激发主观能动性,使其更乐于主动参加班级建设,乐于为班级特色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大学除了学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培养人的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听障学生因其听力受损造成的交流沟通问题,成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大障碍。因此,培养听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快速融入主流社会,是听障大学生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班级建设还要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增强听障生之间的互动、听障生与健听人的互动,增进相互了解、理解,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团队观念的形成,使听障生在成长中享受集体温暖,社会的关爱,形成团队意识,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实现听障世界和健听世界的身份的自由转换。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反馈和评价

听障大学生班级基本属于小群体,人数较少。在这样的一个小群体内,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相似性、生理特征的趋同性,从众效应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利用从众效应的积极影响,引导听障学生健康成长。从众效应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不良影响。为了避免从众效应的不良影响,听障学生班级必须建立和健全班级制度,针对听障学生的特点制订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具体制度,从简、灵活,方便形成较强约束性,并根据班级的具体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反馈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隐患,杜绝小问题变大问题,让消极行为无立锥之地。

班级是当前听障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参与学习与生活的基础平台,是听障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也是将来长久存在于每个听障大学生心中的宝贵财富,更是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建设和管理,点亮听障大学生求学路上的一盏明灯,暖暖光辉引导听障大学生前进的脚步,使其摆脱身份认同困境,顺畅地与听障人和健全人交流,促进聋听互助共融,不断完善个人人格,在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神彦飞,金绍荣.大学班级管理效力提升:困境、模式与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2]张惠华.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邱柯萍.论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