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下面主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创新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关键。以此为基,首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目的。
[关 键 词] 高职教学;专业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42-01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极高理论素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具有极强的技能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职业情境,开展相关职业的活动,有机整合、迁移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与当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相适应。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创新实践教学水平。
一、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
当下,社會各个岗位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而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就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与其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能力,例如:对岗位的熟悉程度,对岗位的实践操作,对岗位涉及的设备、技术的运用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具备自己独有的一套教学途径及方法。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历,实践教学的途径包括项目化教学方法、工作过程导向方法等。可是,由于现实的原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到我国的高职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老师对这些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理解,教学方法依然采取填鸭式,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老师讲述完操作方法后,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模仿实践,这样做很难真正地塑造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本领。有部分老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然而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向同学提出几点要求,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较为散漫,且有一些学校缺乏实践教学装置,所有学生仅仅围绕着一台机器实际操作,当然不能很好地提高操作能力。
三、培养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老师的专业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根本,是构建一支教学理念新颖、实践本领强的师资队伍。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倡导老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训练,并考取相应的证书,比如车工资格证、数控职业资格证、机械工程师证、钳工资格证、模具制造资格证、礼仪资格证等。学校对获得双师证的老师给予职称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奖励。通过这一学习与培训的过程,老师再一次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学习,能够将自身的实践经历加入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其次,安排老师到公司挂职训练。学校构建老师挂职训练的制度,要求实践教学专业的老师深入公司内部,了解公司的生产过程及先进的工艺、技术,认识到公司对学生的专业需求,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教学的内容。老师还可以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与研究,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校应该定期聘请公司有经验的工作者到学校进行讲座,并授予他们外聘教师的职位。通过这些人将实际的经验引入教学中,以加强学生的动手本领。
(二)创新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倡导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倡导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改变过去实践与理论相分离的状况,实践教学环节不再发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本领与动手能力,尽可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图片及视频展现晦涩的操作技术,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具有深入的体验经历。最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学实例,以期让学生尽量接触真实的工作情境,投入公司生产实践中,从而获得真实的经历与体验。
(三)促进校企深入合作
培养专业能力人才需要校企合作的模式,即实现公司与学校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合作,主要涵盖对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革新、对训练环境的改善、对教师力量的加强等。这一教学模式倡导的是教学互补、资源共享及培养联动性。教学互补指的是公司及学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强势,比如利用公司在岗位技能及实际操作水平培养上的优势、学校在科研环境及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指共同构建一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高质量师资力量。培养联动性是指公司和学校就培养目的、规划及内容进行沟通,使人才培养符合双方的要求,实现共赢。
综上所述,当今高职教学存在“只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现象,学生不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动手能力较差,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公司的要求。这就需要改进实践教学途径,搭建合理的教学制度,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目的,这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2]张威,刘建文.高职实践教学界说之宏观解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丁承学.创建高职实践教学特色品牌探析[J].大众科技,2012(6).
[4]姜凌.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