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既给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根据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力图形成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线上与线下”社交生活。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12-01
一、“95后”大学生特点
“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这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的对“95后”大学生群体的点评。面对新一代的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需要有“赶上时代”的思考和实践。
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始于世纪之交,而社交网络的逐步兴起在十年之后,因此“95后”算是我国互联网的一代。互联网时代下的变革给人们的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便利,使“95后”的一代人能够较早地学到更多丰富的知识,大量知识与文化的传递与融合让他们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和传播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他们中大部分群体在“线上”的虚拟世界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对“线下”现實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95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创造力与质疑精神,他们更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更具有主导意识,但也缺少对现实世界的真正体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与此同时,它以最快的速度更新着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知识的获取的方式。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就是手机,使用率为7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29.9%。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可知,智能手机利用程度的快速提升,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空间。抢占互联网络的主要思想教育阵地的任务是艰巨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如何运用网络媒体以创新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播;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涌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如何将有意义的教育变得有意思等等复杂多变的问题随之而来。面对当前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关系整个大学生教育的思想本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学生们的内在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要解决当前教师团队建设的现实问题,就要有“赶上时代”的思维和方法。“灌输型”的教育方式已不被学生所普遍接受,面对这样的教育教学形势,需要新老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学习,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实、落细,深入人心。学校教育是全人教育,所有师生都需要加强自身政治文化的学习。结合中国的政治现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亟待培育、构建一个主流政治信仰,传播盛行的政治文化。这样一方面能够优化大学教师团队讲授课程的模式,创新固化教育方式方法与教育途径,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升参差不齐的教师授课水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秀青年教师起到学术带头作用。全面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引经据典,加强培训、沟通与交流,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水平。利用互联网络集体学习优秀思政网课教学,聘请名师到校讲座,定期开展走访学习,丰富授课方式与技巧,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打造高水平思政课队伍。
(二)创新课程教育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入脑入心入行,成为他们所喜爱的课程,使他们能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政治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如,利用专业知识与中国发展实际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提升人们对习俗礼仪的尊崇,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组织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政治行为。第二,要将有意义的课程讲的有意思。第三,与“95后”共建健康学习生活价值观。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所知所想,与他们共建健康学习生活价值观。与此同时,需要在大学校园内的各领域进行全员教育。其中,大学教师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研究学习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所讲授课程运用的现实逻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意义地中国化,从中国的生活说起、从中国道路说起、从中国人的命运说起。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亲其师,而闻其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影响力。
总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新方法,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最终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以及政治信念,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付小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7).
[2]张燕,张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