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创新发展

2017-12-29 00:00:00方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学前教育的公平性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而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日益显著,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缺乏监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是造成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为了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公平,缩小城乡差异,要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另外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以促使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储备一定的知识量并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需要结合幼儿们身心发育的实际情况来实现学前教育教学的创新。

[关 键 词] 新时期;学前教育;特色及发展

[中圖分类号] G61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10-02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其实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早期的教育,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家长自身工作比较忙,没有闲暇的时间来带孩子,所以只能找个幼儿园,让幼儿园的老师帮忙带孩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这个时期恰恰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家长们这样的做法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家长以为把孩子随意送到幼儿园,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实际上却是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开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不只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还是学生在认知方面培养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速度最快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每个人未来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幼儿时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和重要阶段。

一、新时期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事业单位都在关注学生的学前教育问题。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各地区各阶层的学前教育发展都呈现不平衡趋势。现阶段,由于各种经济原因、环境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学前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和矛盾再度激化,大部分家长不注重学生的学前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点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问题,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一直比较低,基本待遇也难以保障,这样的条件也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的学前教育落后,农村的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人才,原有的优秀人才也会流失的问题,这样的条件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相当不利。这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城乡学生受教育的差别较大。

(二)学前教育不合理

1.家长缺乏学生在学前教育的重视度

据相关调查显示,成年人40%的逻辑思维是在5岁之前获得的。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只是片面地以为学前教育无非就是找个人陪着孩子玩,学不到什么真正的知识,或者偶尔简单地写写字,唱唱歌。大部分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自己有时间带孩子,甚至可以不送孩子去接受学前教育。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学前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让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智力有较大影响,还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地清晰,使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更加轻松,所以学前教育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2.学前教育的目标制订不合理

当前,由于大部分家长和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却忽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思想是完全不对的,在新课改过程中,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不合理的追求也带到了学前教育,导致学前教育的目标制订不合理,忽视了学生在行为、情感、态度、自主性等方面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思想仍然是简单地教学生数学、语文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创新,导致学前教育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甚至很多家长直接将学校改为托儿所,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简单地帮家长照看孩子,不需要学习真正的知识。这是非常狭隘并且错误的思想理念,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受教育的能力和认知观念。

(四)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由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年纪都比较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和好奇感,并且愿意主动接触身边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好。但是如果这个时期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间一长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不断地更新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儿童全方位地成长。

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学生整个教育生涯中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对于儿童的学前教育,家长应该制订一个适应儿童发展的、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儿童如果可以在学前教育中提前接触到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也相当于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为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传统文化也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儿童在学前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儿童从小就可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发育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适当地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在认知方面的提高以及各方面的发展。

三、搞好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年纪比较小,心理和生理都还不够成熟,所以要想做好学前思想教育,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针对这些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就不能长时间地进行单纯而枯燥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

(二)加强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在学前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采用积极的培养方式,注重对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常,开发学前儿童智力和培养其思维主要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是游戏,故事是影响幼儿思维的最好方式,而游戏作为幼儿主要的学习活动,是促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较好途径。

(三)加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

学前儿童年纪比较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学前儿童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学龄前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思想观念方面都还不成熟,学前儿童的兴趣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观念。在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育方式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儿童喜爱和感兴趣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年纪一般都在5~6岁之前,年纪比较小,据调查显示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都是以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主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科学合理地引导学龄前儿童进行学习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教师和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主要原因还是教育方法方式的问题。所以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合理有效地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家庭的培养。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相互结合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建立一些微信群、QQ群,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儿童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的学生。

3.强化学前儿童的学习程度

主要是指定期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查和指导,使学前儿童能够在正常情况下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同时,在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教师和家长应该适当地鼓励学生。这个年纪的学生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家长和教师适当的鼓励可以使学生更加有信心去学习和接受教育。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对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很是看好的,并且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会越来越趋向人性化管理,还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幼儿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教师转换成孩子的好朋友或是玩伴儿,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不限制幼儿的天性。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机构与政府共同协作,学前教育机构担负着教育职能,政府担负着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监管职能,二者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学前教育提供富足的公共资源和有力的保障。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孩子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接受学前教育。

当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良影响因素,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让家长重视起幼儿的学前教育工作,加大力度进行整改,从而促进我国幼儿学前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给每个孩子未来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奠定优良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5):73-81.

[2]耿海英.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特色发展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3.

[3]刘占兰,高丙成.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 教育研究,2013(4):30-37.

[4]胡卫.以改革创新思维推进学前教育发展[N].联合时报,2017-02-24.

[5]王瑞.谈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J].学周刊,2016(35):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