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加坡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地域面积小的国度,如何将资料收藏达到的效益最大化是其面临的问题。亲临实地进行调研,了解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及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中心(ISEAS)的资料收藏情况及电子化情况,也从中对自己单位的图书馆今后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些新思路。
[关 键 词] 新加坡;数字化;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90-02
随着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搜集和整理越来越趋向于电子化,对各图书领域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图书馆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传统的纸质书籍与现代的电子化设备相结合,带给读者最新的体验也是需要探究的新
方向。
新加坡是除美国外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向公众宣扬信息素养的国家,用以宣传信息搜索和信息判断的重要性。其也是最早使用RFID技术的国家之一,通过数字化的应用来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本文从几大机构入手,浅析其资料数字化发展的情况。
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简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由莱佛士·斯坦福于1823年建立的,起初面向公众是有少量收费的,1957年颁布了《莱佛士国家图书馆法令》后,这所图书馆正式成为免费的国家图书馆兼公共图书馆。1960年国家图书馆大楼正式启用,起初与国家档案馆在一起,1970年后档案馆分离出去。2005年新的国家图书馆大楼建成,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藏书逾60万册,主体大楼楼高16层,由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师杨经文(Ken Yeang)设计,体现了环保、美观的建筑理念,获得了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最高奖——白金奖。
(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理念
1.捐赠书籍的数码化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接受很多慈善捐赠的图书,其中不免早期的价值不菲的文本,将这部分文献进行数码化,然后再变成善本,保存在库中由特定权限的人员可以借阅,最大化地发挥文献的价值。
2.缩微胶片的使用
缩微胶片是数码相机时代之前的当代科技产物,人类利用胶卷摄影技术复制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上的文字和图片之类,汇集制作为一个小胶片。该胶片有16-mm和35-mm两种型号。 因为以当时的科技极限,微缩胶片比原物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便于查阅,方便分类,在以后的电子化过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此种方法大量地应用于以前的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中。微缩胶片在温度21°C、湿度50%下可以至少保存500年。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资料是以数码照片或PDF等格式保存,缩微胶片因其保存条件的特殊及读取的不便也逐渐被取代,但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已电子化的档案因储存装置及档案格式迅速变迁,而无法被未来的电脑所读取及处理,除了电子化以外仍继续使用微缩胶片保存重要的政府档案。
3.数字化外包
新加坡图书馆目前在做的一套数字化平台是外包给其他公司去专人处理,其流程也是一体化的,本馆的技术部门只是负责对数码化的文件进行再次校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公司,并作出调整,这样节省了人力,也更加专业化,效果比较显著。
4.注重版权
版权事宜一直是数字化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但是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尚且存在侥幸心理,还未形成法律意识。新加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经验,通常会采取几种方式,一是与作者签署协议,达成公开共识;二是利用70年的保护期,作者去世后70年或者报纸书籍出版后70年即可公开;三是通过系统权限的设置,不同账户给予不同的权限,本馆的读者给予更多的权限,外面的读者只给予有限的权限。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简介
新加坡大学都有不设围墙的传统,大学校园与公共道路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公共汽車也都可以开到校园里,中文图书馆位于总馆的北侧,共上下两层,以文、史、哲、语文、华侨华人研究的收藏最为丰富,以典藏线装古籍、“四库”系列丛书、海外中文报章、南洋研究资料、民国以来期刊等最具特色。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的数字化探索
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
GIS)技术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建有“新加坡华人宗乡之情”“新加坡多元宗教之美”两个特色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均采用GIS技术,前者是提供关于新加坡华人会馆的信息,不仅包括地缘(乡亲)和血缘(宗亲)会馆的基本信息,如中英文名称、成立年代、会所地址、联络信息、会员人数等,也利用GIS提供会馆在新加坡地图中的确实位置,并且通过影像提供会馆位置及其周围环境的画面,让使用者能立体地了解会馆。后者展示新加坡画家何自力博士所绘制的蜡笔水彩混合系列画作。各画作通过互动地图与卫星街景图像,展现新加坡多元宗教之美。该网站除了列出各画作的庙宇或宗教场所名称、地址、创立年份以及画作创作日期,也提供与庙宇相关的本馆馆藏图书和友情链接。此外,该网站也提供各画作的索引。
这是很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创新,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因此各种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图书馆能够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将信息技术加入进去,从而提高整体的信息使用率。
2.先进的数字化设备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现有一台大型的数字化设备,该设备可将文献进行比较清晰化的扫描,并存入电脑,同时可以提供OCR识别,将图片转换为可编辑文档,识别率较高,且速度比较快,这样可以将一些老旧的文本进行快速的数字化转换,从而将文档的使用时间延长。
3.缩微胶卷数字化
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缩微胶卷,目前工作就是将报纸数字化,以新马报纸为主,印尼计划5年之后,逐步将缩微胶卷转换成PDF文件,这样可以直接电子化阅读。
三、尤索夫·伊萨研究院
(一)尤索夫·伊萨研究院简介
前身为东南亚研究所,成立于1968年,2015年为了纪念新加坡第一任总统,更名为尤索夫·伊萨研究院。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具有丰富资源的环境给对这个区域有兴趣,并想从事有关东南亚安定、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社会、文化变迁之研究的学者。其内部也有图书馆,收藏资料的形式包括印刷品、微卷、视听资料等等。主要内容以社会学科为主,包括东南亚单一国家之政治、国际关系、军事研究、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以及东南亚、ASEAN的整体研究。
(二)尤索夫·伊萨研究院资料电子化特色
1.多语言特色
截止到2016年3月,共有24万图书书目,由23种语言构成,集中在东南亚研究,主题集中在社会、文化、经济等主题。
因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其资料涉及英文、印尼文、马来语、泰语、越南语、中文等語言,因此其电子化平台也力求多元化,也是其特色。
2.资料形式多元化
现有电子资料里面包括书目,音、视频资料,地SQwSohiAfpumyH40QQLq7w==图,口述历史,图片,照片等等。其中有特色的有东南亚传统文化图片库,其中包括8万多的图片,多数为捐赠,还包括学术名人的私人文档。
(三)资料收藏的专业化
数字化过程需符合新加坡的标准,需要经过熏蒸库,然后再经过编目整理。另外数字化后需要员工进行质量检测、抽样检查,然后还有进行DVD备份。
另外,数字化有专门的测量温度、湿度的仪器,包括可以抓昆虫的仪器,纸张与多媒体文献使用不同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资料收藏的专业化。
以上为新加坡几大机构的相应情况,因为时间不多,可能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但可以看出一些发展端倪。另外,了解了一些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诸如法国国内图书馆界的协同数字化项目,与多个国际合作伙伴,尤其是欧洲和欧盟范围内的文献收藏机构开展多项数字化合作项目,其中较有特色的项目有航海罗盘图数字化和一战百年专题项目;旧金山公共图书馆在选购电子资源时,会应用标准的网络协议来链接外部网站;牛津大学图书馆制定了电子资源呈缴法,且使用电子法定呈缴的资源要比一般资源更加严格。
笔者工作的单位为国内重要的东南亚研究学术机构,其图书馆也有很多独特收藏,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其数字化发展,因此通过此次考察也得到很大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数字资源的多样性
图书馆现已完成的东南亚研究中心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书目索引、论文索引等纸质文献的索引,尚未形成其他多媒体资源索引,今后是否考虑将多媒体资源添加进去。
2.数字资源的版权处理
现有数据库建设在版权处理方面的考虑尚不完善,是否可参照新加坡的做法,使版权处理更加专业化。
3.数字资源保存的规范化
如何确保数字资源可永久获取,并保证信息长期可读、可懂、可再利用(法国国家图书馆分散存档保存系统,同一种数字资源至少存储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并且每个储藏点都是用多种不同的储存方式)。
以上为一些工作上的思考,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图书馆发展起到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朱硕峰.世界各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政策精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