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单纯性肥胖是指在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且无明显的发生诱因所引起的肥胖。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并且逐渐呈现出多龄化、低龄化趋势。现将有关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各种证候类型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了解针灸穴位埋线的机理。
[关 键 词] 穴位;埋线;肥胖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84-02
單纯性肥胖是指无明显诱因出现的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其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1],是独立于继发性肥胖之外的一种特殊疾病[2]。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单纯性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并逐渐呈上升趋势,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肥胖不仅会影响人的外观面貌,使人体体态变得臃肿乏力,同时也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影响,例如引起气喘急促、胸闷、心慌等一系列症状以及诱发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各种疾病。
一、病因病机
(一)现代医学
在饮食习惯方面,人们往往摄入含脂肪量高的热能量食物。在机体不运动的情况下,其摄入常常多于消耗,造成能量过剩,从而促进脂肪累积并导致脂肪合成加快,体重不断增加。
在家族遗传方面,单纯性肥胖往往具有遗传性。如,父母中若有一人肥胖,则子女约会有40%的肥胖几率;若父母双方均有肥胖,则子女患有肥胖的几率约会提升至70%到80%左右。
在心理精神因素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忙碌的工作感与紧迫的学习感常常会使大部分人群长期处在一个精神紧张的状态。为了排解压力,释放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暴饮暴食来作为释放的一种替代方式,从而饮食过量导致患有肥胖的几率进一步提高。
在胰岛素作用方面,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促进体脂增加的作用。一方面,胰岛素可以抑制脂肪细胞中脂肪动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人体内摄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使其进一步合成中性脂肪,增强脂肪合成作用,致使体内脂肪储存不断增多。
在褐色脂肪组织方面,其在功能上属于产热器官,在受到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组织可以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不断燃烧,从而调节机体内能量代谢的稳定,使其保持平衡。褐色脂肪量会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不断发生变化。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内的褐色脂肪数量也会不断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肥胖是否增加起到相对应的影响。
(二)中医学
中医学认为,单纯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有关,再加之地理环境和七情内伤的关系,从而使得脾胃失常。其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味,使得脾胃受纳健运失调,水谷不得吸收运化,凝湿生痰化热。《素问·宣明五气》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若过度安逸,则会使气机不畅。若长期运动减少,则人体气机失于畅达,可以导致脾胃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呆滞不畅,出现发胖臃肿。久则形成水湿痰饮内生[3]。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导致脾胃气机郁滞,运化失职,从而湿浊内生,促成肥胖的发生。
从根本上来说,单纯性肥胖与脾胃是否正常受纳运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饮食过量,偏嗜过甚,会使脾胃运化不足,气机升降异常,即会导致脾虚气陷,胃失和降,津液停存,聚湿化痰,从而进一步引起肥胖的加重。虽病在脾胃,但与肝、肺、肾联系也依旧密切,肺主行水,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调节的作用,若肺气宣发失常,水道失调,会引起津液代谢障碍。肝主疏泄,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滞则津停。而肾主水,对津液代谢有促进作用。若肾气不足,会使津液不化,这些都会引起脾胃失运,聚水而成痰浊在体内,形成肥胖。
二、穴位埋线原理
穴位埋线疗法属于在中医针灸学领域中的拓展与改良,它是通过用特定的针具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穴位内,羊肠线作为异种蛋白,在埋植进入穴位以后,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羊肠线在破坏、分解、液化、吸收的过程中,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这种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15天或更长时间[4]。另外的研究发现,穴位埋线疗法对肥胖的疗效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5]。
三、穴位埋线操作
一般取仰卧位,选择常规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然后用镊子选取一段长约 1~2cm 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穿刺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有针感后(即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置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肉层内,进行持久的穴位刺激。在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并用胶布固定好[6],切记在穴位埋线的位置不可沾水。
四、穴位埋线辨证施针
(一)脾虚湿阻型
脾胃功能失调,津液生化不足,不能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顺利下达上腾,津液输布障碍,水湿内停,从而形成痰饮等病理产物。痰湿困脾,脾气升举无力,其亏虚下陷,则水湿不运停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临床主要表现:形体肥胖,肢体肿胀,四肢困重,倦怠无力,脘腹痞满,便溏,头重如裹,舌淡苔腻且边有齿痕,舌苔薄腻、脉濡或缓濡[7]。其选择治疗主要以腹部取主穴为主,以健脾祛湿、祛痰通络为治疗原则,选用中脘、天枢、大横、脾俞、足三里、丰隆、阴陵泉、曲池等合用治疗,以便于达到功效。
(二)肝郁气滞型
肝主疏泄,以调畅气机为主,维护脏腑经络之气的顺达畅行。若肝失疏泄,会影响脾气升降,胃气降浊,气通则津液布行散畅。《济方生·痰饮论治》曰:“人之气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气行则水行,若肝气郁结,水液停滞,从而滋生痰饮,水湿内停。其临床主要表现:形体肥胖,胸胁、少腹胀满疼痛,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至闭经,舌苔薄白,脉弦。其治疗选择的主要穴位是:中脘、梁门、天枢、气海、肝俞、曲泉、足三里、丰隆、太冲等合用治疗,以起到疏肝健脾、行气化痰的作用。
(三)胃热湿阻型
胃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其生理特性是喜润恶燥。若邪热内扰胃腑,则胃热太过,胃火炽盛易受纳太过,消谷善饥。湿邪侵袭,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液内停,从而水湿困脾,久滞郁而化热所导致。其临床主要表现:形体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体怠惰,口渴喜饮,恶热汗多,喜食肥甘,口臭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其治疗选择的主要穴位是:中脘、公孙、丰隆、梁丘、曲池、上巨虚、内庭、阴陵泉、天枢、支沟、胃俞等合用治疗,以达到祛湿清热的功效。
(四)脾肾阳虚型
肾为“先天之本”,即为脏腑阴阳之本。若先天体质虚弱而肾精不足,抑或久病伤肾,损耗肾阳,肾气亏虚,使得机体脏腑功能不畅,虚寒内生。同时肾阳虚不能温养脾胃,从而气化失司,运化失常,水湿泛滥,导致腰以下部位酸软肿胀,泄泻不利。水气侵脾,气机失调阻滞,导致食纳完谷不化。肾阳、脾阳皆受损,不能彼此充养,使得两者俱虚。其临床主要表现:形体肥胖,腰膝酸软疼痛,头晕目眩,四肢冰冷,面色苍白,乏力困重,嗜睡自汗,腰腿冷痛,舌苔白薄,舌质淡红或胖,脉沉细无力或沉迟。其选择治疗的穴位主要是: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气海、脾俞、肾俞、梁丘、三阴交、太溪、胃俞等合用治疗,起到补益脾肾的作用。
(五)阴虚内热型
由于机体内脾胃浊热太过,热伤津液,人体内阴液不断损耗,亏少,体内脏腑长期失于滋润和濡养,无以制阳而致生内热,阳气过于亢盛之虚热病证。其临床主要表现:形体肥胖,头目眩晕,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舌质尖红,舌苔薄,脉细数微弦。其选择治疗的穴位主要是:中脘、天枢、大横、归来、上巨虚、丰隆、肝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照海等合用治疗。以滋阴清热、平衡阴阳为治疗原则,达到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均是针对从脾胃的角度出发,中脘为胃之募穴,可增强脾胃运化;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可通调肠腑;关元为小肠之募穴,可行水助气;气海为任脉之腧穴,可生发阳气;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可燥化脾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调肠导滞;丰隆可健脾化痰;阴陵泉可健脾和胃;大横可化湿利脾;梁门可消食导滞;支沟可通达三焦;曲池可调理阳明气血,诸穴合用,以达到运行气血,疏通经络,使机能脏腑之气相通,传导全身的目的。
五、结语
伴随着2KBL3yxIpISigefpOG9KpH70SHVb5n4+dWuDD+m7wBk=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营养过剩、膳食不合理,患有肥胖症的人数日趋增多,穴位埋线比起药物治疗、饮食节制和手术治疗相比,其操作简单方便、节约成本、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不易反弹,而且在促进脂肪含量减少的同时,还可以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构建身体塑性,提升减肥效果,其便于被生活中更多的人所接受。但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中医辨证的临床思维,全面科学地合理分析,观察临床病情的表现,发挥中医辨證理论的优势,结合实践,做出正确判断,这对今后提高穴位埋线治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鹏敏,张玲燕.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辨证护理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127.
[2]刘莉.不同层次简易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4.
[3]孙广仁,郑洪新,王承平,等.中医基础理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1.
[4]刘延明,苏和平.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99-600.
[5]金慧芳,金亚蓓,施萌,等.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患者的时效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3):579-581.
[6]罗川.穴位埋线减肥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10):120.
[7]杨茜,陈和军,陈富宾.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5,3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