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对策①

2017-12-29 00:00:00芮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其自身发展,还与其所教的幼儿心理有直接的关系。具有良好性格的幼儿教师,其心理也具有坚强意志,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品格。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应对解决,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进行论述,并通过分析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54-02

一、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与其他时期相比,幼儿阶段是幼儿初步面向正规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塑造的初级阶段,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的成长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性,如果稍有偏差,则会影响幼儿的终身。因此,幼儿教师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指向性作用。作为幼儿教师,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缺乏自信,则会对幼儿产生错误示范,幼儿心理也容易产生不自信的状态;如果教师情绪控制不稳定,则幼儿情绪也容易受其影响,形成易怒、易哭、暴躁的表现状态,长久发展,则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与其专业知识能力相适应的,不仅要教会幼儿知识能力的学习,更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积极的心理态度,进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狀态研究是教育教师领域整体研究所占比例最少的,而研究最多的是中小学教师。该数据反映幼儿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正面的重视,使得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并解决,无法正确地进行幼儿教育。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复杂性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培养辛勤花朵的园丁,教师在与幼儿接触时总是耗费大量的精力,其精神思想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紧绷的状态,以至于教师产生焦虑、不自信的状态,严重者产生强迫症,一定要多次察看才能放心;另一方面则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现象日益加剧,使得幼儿教师产生敏感、多疑、压抑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状态,这都是目前幼儿教师普遍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压力所带来的挑战

在幼儿教师心理状态亚健康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社会压力,上文中提到,社会压力是最容易对幼儿教师形成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变,使得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幼儿教师不得不根据新要求进行课程整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除此之外,时代的进步也促进人类求才若渴的希冀,感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其受教育水平程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也日益加强,导致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无益于增加了幼儿教师的负担。

(二)幼儿园的压力所带来的挑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主张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倡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幼儿教育面临的情况亦是如此。现在的幼儿教师要“以幼儿发展为本”,进行创造性教育,再加上幼儿教师工作时间长、班级人数众多、各类比赛竞赛活动的开展以及每天活动课游戏的组织等因素,使得幼儿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否则很容易被淘汰,这是诱发幼儿教师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的直接原因。

(三)教育对象的压力所带来的挑战

2016年,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而在此之前,计划生育政策一直作为我国国策全面实行,使得我国的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尤其是作为隔代长辈,对于自己的孙子、孙女更是说一不二,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都会尽量满足,使得这些孩子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表现,导致这类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时,与其他同学不能友好共处。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增加幼儿彼此的熟识度,促进幼儿学会互助与分享的喜悦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时,不仅需要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还需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心理发展状态,这是教育对象的压力所带来的挑战。

(四)教师自身的综合水平所带来的挑战

在人才需求日益严峻的态势下,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包括教育教学的领域。幼儿教师也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以紧随时代潮流。其次,幼儿教师还多以女性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女性耐心更好,多散发母性光辉,更适合陪伴幼儿成长。除此之外,女性还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女儿、妻子等,家庭里需要照顾老人,陪伴孩子,工作中需要教导幼儿,这多重压力进行叠加,更容易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所以教师更加需要注重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此恶性循环,极其容易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教师的心理承受范围如此之大,其压力可想而知,那么何谓真正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现在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也不过分苛责;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理智、现实、客观,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不过度幻想;适度接受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测;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够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观点,有判断是非的标准。结合这十大心理健康标准,再依据其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其个性化要求,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必须具备:

1.全面的认知、理性的态度。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对工作的全面认知水平,在幼儿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保持理智的头脑,而不要因为一时紧张,方寸大乱。教师作为幼儿的核心主体,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带头引导作用。

2.良好的情绪。情绪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幼儿教师在进行讲课指导时,必須对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这需要教师做到足够的自律,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变化,而不会因为个人私事导致对幼儿恶言相向。幼儿年龄普遍较小,心理承受范围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容易影响其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3.顽强的意志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力,以保持自身应对各种突发状态的临场发挥表现。顽强的意志力,作为幼儿教师心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能够在工作中勇于面对挫折,保持恒心和毅力,最终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平稳发展。

4.积极的调控手段。任何人的心理状态都不能一直保持良好乐观积极,教师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有积极的调控手段,在自身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与技巧,开导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满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需求。

五、面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

(一)幼儿教师注意在工作前后对自己的开导作用

首先,需要个人明确幼儿教师的重大使命,促使个人在选择幼儿教师职业时能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防止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早进入状态而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在成为幼儿教师时,多注意幼儿成长发育特点,及时依据幼儿教育问题展开“降压”工作,做适当的积极调适,注重其心理健康,主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其次,还要求开办幼儿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多根据此类职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心理健康援助,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能力,为将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儿教师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以适应幼儿工作的各种考验

现在的幼儿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看到什么都要问“为什么”,这种幼儿的天性能够很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理解的能力,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幼儿教师的教育指导了,毕竟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相处时间更长,但若是幼儿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在幼儿提出问题时难以解答,并扼杀幼儿提问态度时则难以保持幼儿好学的精神品质,同时容易在幼儿心中对教师产生怀疑态度,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更加不好开展。

(三)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切实做好幼儿教师的心理建设

幼儿教师的上岗培训应包括幼儿工作的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样即使幼儿教师出现心理问题,也能及时根据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调整。这需要幼儿机构的相关部门定期举办关于心理健康的公开课,学习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能促进幼儿教师面对幼儿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方法指导。

(四)完善幼儿教育的办学体制,提升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

幼儿教育作为各个阶段的基础部分,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目前,幼儿教育体制分离出义务教育的阶段,使得幼儿教师的保障体制不如其他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出现幼儿教师流动量大、工资待遇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样长期更换教师非常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所以,提升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势在必行,从而满足幼儿教师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稳定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由此看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先“正己”,才能“正人”,切实提高自身修养,保证自身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圆圆.浅谈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A].2017年2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17.

[2]阿吉拉作.合格幼儿教师之我见[A].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6.

[3]赵熙娜.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养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4]王蕾.青海藏族聚居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5]徐晓军,安真真.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边缘性研究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5(9).

[6]孙文杰.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