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研究①

2017-12-29 00:00:00张国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效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点。以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为例,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一些方法,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进程的安排等。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53-01

自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思路以来,国务院及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各高校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合做了许多尝试,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如何系统地将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和实施是当前高校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院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在创新创业融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貫穿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全过程,结合专业或专业群的特点,以“专业+创新创业”为主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以“课程+创新创业”为体系,建设“通识培养+专业培养+创新实践”三层次的课程体系;以“素质+创新创业”为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学分互认”素质培养平台。

二、以“专业+创新创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要明确提出“具有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规格方面要求四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树立“专业+创新创业”这条主线。

三、以“课程+创新创业”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分三个层次,一是对职业能力分析,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教育标准及行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结合,体现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二是设计课程结构,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构建课程结构,通识课程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商业计划书的优化、创新创业执行力、创新创业领导力、创业管理实战等课程;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如何申办公司、领导学、有效沟通技巧、市场调研、市场营销、法律知识、财务管理等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商业计划书的优化、创新创业执行力、创新创业领导力、创业管理实战等课程。专业课程与企业课程结合,主要包括认知企业核心岗位和认知互联网环境下的创业方法等。创新实践课程包括企业经营实践类和营销体验式课程,结合校内创业孵化项目及创业孵化基地完成。三是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计,以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引领课程设计,明确创新创业流程、明确创新创业任务、明确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要求。

四、以“素质+创新创业”设置教学进程表

教学进程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进度安排的体现,创新创业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课上与课下结合”,一是将创新创业培养融入必修课程进程表及课外素质培养计划表。必修课程表中主要分为通识课程学习领域、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创新创业拓展学习领域,分别完成通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与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创新创业拓展训练教育三个过程,在通识创新教育领域设置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企业认知、市场认知相关课程;在专业与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设置管理、营销、文化艺术、“互联网+”等双创课程;在创新创业拓展学习领域设置校内创新创业体验课程;二是将创新创业融入课外素质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学术讲座、社会创新活动、参与创业大赛等项目鼓励学生结合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对创新创业项目与相关课程考核进行学分互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继林,胡传跃.材料化学专业对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教育观察,2016(23):67-68.

[2]童红斌.基于职业人视角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2(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