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文献综述①

2017-12-29 00:00:00沈琴郭菁菁谢月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通过对我国高职德育模式进行研究,梳理出我国高职德育模式的主要理论,包括主体德育模式理论、情感德育模式和实践德育模式理论,并对上述理论进行分析与评述,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德育模式打下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高职;德育模式;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42-01

一、我国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梳理

(一)主体德育模式理论

主体德育模式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综观我国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成果,很多研究成果与主体德育模式理论契合。

2014年赵进军、唐跃英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四位一体”德育模式,提出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的新的德育模式,以学校德育为龙头,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企业德育为补充,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中心基点。

2016年,高月萍基于高职生思想特点的德育模式研究,指出学生在当下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还要强化师生双方作为交往行为的主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德育模式的改革。

(二)情感德育模式理论

情感德育模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关怀的相互性,重视情感、行为、情境在道德中的作用,主张以情感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

2015年孙元儒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德育模式的构建,指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高职生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目标的消极化,德育思想太片面,内容太空,太过于刻板,因此他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是:深化德育内涵,用积极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学生,转换德育思想,用积极视角发现和解读学生问题;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用积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使学生有更加强大的心理,拓展德育途径,诱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与启发使学生发展自己的积极心理。

(三)实践德育模式理论

实践德育模式,即让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真实的工作中进行道德教育。

2005年朱冬英提出要从“理论灌输”转换到“实践参与”的高职教育模式;应加强德育实践实训环节,可以多安排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践和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要广泛地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同时要健全和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系。

2014年王汇在研究中提出了职业素质培养视域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的一个观点。他觉得应该建立正确的高职德育特色观念,要求学生将做人和做事有机结合,确立高职德育的实践观念,深化理解和感悟,从而顺利地实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的体验来内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的意志坚定,完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最后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模式,将培养职业创造能力放在高职德育的首要位置。

2015年张晓丹提出基于“实践理性”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建构,指出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能力锻炼,却忽视了“实践理性”,然而高校“实践理性”德育模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016年古玥提出关于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指出现在高校的理论性的德育的现实困难,高校德育观念不明确,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及素质培养,滞后的价值观念导致德育目的不明确,都是比较抽象化的,内容比较空;德育模式的固化还是一味地以理论型为主要。因此提出高职德育模式的创新,需要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的理论,注重情感的培养,学习对生活的考量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因为校园环境是学生的重要营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学习,采用开放型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

二、我国高职德育模式研究评析

(一)缺乏理论价值较高的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成果

综观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关于高职德育模式的研究逐步增多,大部分是从高职校企合作的角度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很少站在较高的理论高度对高职德育模式进行思考与构建,缺乏理论价值较高的德育模式研究成果。

(二)缺乏宏观层面的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成果

对高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对其总体概括,也要从微观层面进行具体阐释。从现有文献来看,大部分的研究者将研究视角停留在微观层面,而忽略了宏观层面的研究。也足以看到,高职教育研究者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但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三)缺乏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成果

任何理论研究都要与社会热点相关联,才能体现出研究价值,通过分析现有高职德育模式理论成果,与互联网、信息化、创新创业等相关联主题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足以见到大部分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再加上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上的特殊性,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理论的引导。我国高职德育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为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且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红.以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军主体德育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27).

[2]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