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码摄影技术》项目课程是遵循以本专业特色的“基、专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依据教学大纲,以提高操作技术为主线,科学地设置工作项目;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完成项目的教学;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完整的任务实施过程组织学习内容。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数码摄影技术;项目课程;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22-01
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学科课程、能力本位、学习领域及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综合化是改革的总体趋势。《数码摄影技术》是高职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项目化开发是以本专业的“基、专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思路为主旨。
一、“基、专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基、专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根据社会市场需求,结合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特点,依照对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分析,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中心,通过对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分析,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以此为要素,打破原来整体的基础课程,稀释基础融入专业课程中,把处理过的基础课程体系中核心的技能直接纳入职业能力中去,在具体项目的工作流程中体现。
二、《数码摄影技术》课程的项目改造
(一)依据教学大纲,以“提高操作技术”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
高职《数码摄影技术》覆盖教学大纲知识内容,以“提高操作技术”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按照操作技术能力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数码相机基础应用能力、艺术处理能力、专题实践能力。根据这三个阶段将课程设计分为五大项目:数码相机构造与使用、镜头分类与使用、数码副件应用、摄影造型、专题摄影。
(二)建立工作坊,科学设计教学项目
根据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教师工作坊”“项目教学工作坊”“企业驻校研发工作坊”“大学生创业工作坊”等不同类型的工作坊。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课下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设置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数码摄影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学习性工作项目为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五个大的项目下再精心设置若干小的项目,通过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将知识有机地串联、序化,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展开,将项目植入课程,通过“工作坊”教学模式,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模拟工作环境,以完整的任务实施过程组织教学
在“企业驻校研发工作坊”“大学生创业工作坊”中,企业和毕业生把商业项目带入校园,学生可以参与实践拍摄,真真实实地完成工作任务,遇到实际问题,通过思考和学习获取很多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这种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基、专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生命力在于校企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数码摄影技术》中的很多项目如果考虑到与企业项目的紧密性,在设置上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项目设置要由企业参与,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二是引导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做到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三、课程开发中要处理的问题
(一)知识和任务的关系
课程项目是遵循工作岗位的完整工作任务环节来组织知识的,由于有的工作任务具有独立性,有的任务又具有连贯性,不同的工作任务之间就会有交叉重复的知识,也会出现知识的空白区。因此本课程在设置任务时以工作流程为主线,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高低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进行项目教学设计的时候对核心知识点和通识知识点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但是大纲中出现的基础知识点必须在每个项目中至少出现一次,保证所有项目能覆盖全部知识点。
(二)教与学的关系
课程项目实施是以一个个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活动开展为主线,以每个任务的实施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师要整合现场工作并进行专业教学。而目前很多以传统理论为导向,由“教”主导“学”进行教学的教师很难适应这样职业情景中的由“学”主导“教”的课程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上岗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国利,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4-56.
[2]夏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22-24.
[3]许涵.学习领域课程在德國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