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本科教育教学系统中,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理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新形势下,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課程体系建设,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10-02
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证。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由此可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适应经济新常态,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转型试点学校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具备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掌握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中小学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和教研的教师,并能从事基层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地方经济部门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既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适应当前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课程体系要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训练之间的多维统一。
(一)通识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由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组成。通识必修课包括科学人文素质课和职业能力基础课两个方面。科学人文素质课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军训、入学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能力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计算机选修模块、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通识选修课要求选修不低于10学分的课程,学生可按照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艺术体育、教师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民族特色等八个类别进行选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共计36学分)
(二)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综合实践组成。专业课的设置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进行专业拓展、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依据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和措施,将不断涌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导论、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共计17学分)
2.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点和核心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根据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的课程设置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共计21学分)
3.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是培养学生专门技能、促进学生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方向的课程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四个方向模块,分别是教师教育方向模块、基层行政管理方向模块、社区服务方向模块、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方向模块。其中,教师教育方向模块课程是必修,其他三个方向可选两个方向模块的课程。
教师教育方向模块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口语、中(小)学生心理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基础、中(小)学班级管理、书法、政治课教学法、教师技能培训和形象塑造。(共计20学分)
基层行政管理方向模块课程包括政治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管理学、实用公文写作、电子政务和社会调查方法。(共计12学分)
社区服务方向模块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概论、婚姻家庭法、社会心理学、法律实务和社区工作实务。(共计12学分)
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方向模块课程包括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税收学、基础会计学、税收实务和金融实务。(共计1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包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公共关系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刑法选讲、民法选讲、公务员概论、公务员考试实务、文化学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证券投资学、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新闻摄影实务、人生哲学与大学生活、当代中国外交专题。这些课程的设置既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又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思路。
(四)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由专业集中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组成,共30学分,占总学分的18%。其中專业集中实践包括专业认知、多媒体技术应用、微课慕课制作、说课训练、教学观摩、校内试讲、教学参观、社会调研、应用经济学实务观摩、行政部门实习、社区工作观摩、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在课程体系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五)特色课程
为进一步突显学校民族办学理念和民族特色,在特色课程模块设置了满语、承德民族文化、承德历史与旅游和民族政策课程。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课程体系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现代性、师范性、实践性为鲜明特色,既体现了当代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充分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新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结构还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四个专业方向课模块,对应四个专业方向模块又设置了相对应的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既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又注重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既具备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教师教育为目标的基本专业追求,又注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设定了基层行政管理方向、社区服务方向、地方经济部门管理方向等三个实用就业方向。
(二)学科专业课程的专业特色明显
《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1993年)中明确指出:“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少而精、突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来设置。要开设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求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适当增开经济、管理和行业业务知识的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学时与学分要求的设计上较为合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又具备自己的特色。
(三)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分别设计了培养学生从教技能、基层行政管理技能、社区服务技能和地方经济管理技能的实践环节。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落脚点,经过不断探索,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课堂实践教学模块、技能实训模块、专业社团模块和见习实习模块,每一模块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作支撑。这四个模块在四个学年中渐次实施,建立起四阶段递进式专业认知、专业培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强化了师范技能的培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改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教学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师范生。新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教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在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如微课慕课制作、校内观摩、校内试讲等,通过以上训练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了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安增,孙迪亮.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5(3):26-35.
[2]汤志华,曾美玲.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思考: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10):63-65.
[3]刘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