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017-12-29 00:00:00齐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不完善,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差的局面。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无法占据有利地位,成为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学生技能培养和提升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途径,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 键 词] 教学课程改革;专业认同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92-0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就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等。只有各种技能均衡发展,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高校是以专业为单位开展高层次教育教学的场所。对高校而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最终落脚点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本文重点介绍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从优化学科设置和完善课程体系两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一)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目前,部分高校仍然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开设的实践课程很多流于形式,效果甚微,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等的记忆,较少涉及专业分析和运用方面的知识。用人单位表示: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題水平欠缺,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增加专业实验室数量,提高实验设备和教学人员质量,建立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加强硕博士试验站建设,立足专业优势发挥实践水平

(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以及社会政府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关注情况,高校必须定期开展市场调查,及时建立稳定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社会教育部门、人社部门、高等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优秀校友以及学生本身。根据反馈数据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使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变化。

(三)结合专业评估认证,做好以评促建工作

目前,高线专业评估内容全面、科学,评估结果对学科和专业的不断建设有重要意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于评估过程中出现消极心态应对,未从根本上领会评估意义,仅仅是形式性的应付检查等做法,这些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高校应当认真接受评估、正确对待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借助评估的机会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各专业学科也要充分利用评估认证的时机,及时改善软硬件设施,不断提升专业学科的竞争力。

二、建立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夯实基础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笔者认为,当前高校通识教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学科领域,如何根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打造一套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重点。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空间数据采集、运算、分析,软件应用和开发等专业知识之前,很有必要掌握编程、画图、艺术鉴赏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二)专业教育不断创新

专业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职业变化的步伐。“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化万千的工作任务。因此,专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目前,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行大类专业招生政策,学生在入学之初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了解相关边缘学科背景和知识,拓宽学习范围。为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在大二之初选择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注重将教学、科研与管理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其中,课程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尽管现行的高校课程教学服务体系因受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高校自身学科专业设置缺陷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是这也为高校留下了积极进取、改革完善的空间。近年来,各大高校针对不科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综合课程设置等问题,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高校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思路。后期,高校应当将课程教学改革体系与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双管齐下,助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5).

[2]胡海影.论高校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3]李伯飞.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