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成本的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成本的构成内容及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区分和成本作用的分析,结合成本会计的发展、成本会计的含义、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的任务等的理论阐述,从而认知成本核算岗位及成本核算岗位工作标准,为成本会计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成本会计;费用;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70-02
成本会计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很多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解是: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实操上面,教会学生怎么做就好,而不重视成本核算岗位真正的实质是为管理提供依据的。所以,在教学生怎么做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还必须要重视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才不会对一些费用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成本费用界限划分出现偏差,提供与实际不相符的成本信息,导致成本管理出现重大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
一、成本的经济内涵
成本,是会计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概念,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之前,小商品生产者为了维持再生产,要考虑补偿的问题,但是,他们考虑的是对生产资料的消耗补偿,对劳动的消耗并不十分关心,所以,当时对成本内容的理解是不完整的。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之后,资本家为了扩大再生产,在竞争中取胜,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大小,所以资本家除了要核算生产资料消耗外,还要核算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并要考虑是否能从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中得到补偿。同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如果一个企业所生产商品的价值不能补偿其成本耗费,就无法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更谈不上盈利和扩大再生产。因此,既要看到耗费,更要看重其补偿,补偿的是其相应的耗费,这就迫使每一个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不得不着力于加强生产耗费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的生产耗费来寻求价值补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这使成本与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确立了成本管理和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是需要以资金、劳动力以及物力为基础,而这些东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就是其为了得到经济效益而付出的成本。如果将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具体化,可以归为几类:最重要的就是原材料,只有具有足够的原材料才能为生产经营提供基础。其次就是折旧费用,这可以看成是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转换的价值。最后就是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人工费用,这是劳动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费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人工事物或者由于数据的不准确导致已经完成的工作返工,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浪费也应该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中。
二、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划分
(一)支出
支出对企业而言是影响其实际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支出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所得税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支出六大类。资本性支出是企业必需的一种长期资产,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都需要针对本期生产投入一定的成本,这是资本性支出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收益性支出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材料、人工等有关,就是这些内容的基本性成本。投资性支出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后,进行的相关投资活动产生的费用。所得税费用支出,是指企业在取得经营所得与其他所得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向政府缴纳的税金支出。利润分配支出就是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实际利润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利润分配的过程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实现事业的实质性收益。
(二)费用
企业在生产商品并且对其进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金,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需要支付销售费用以及相关员工的劳务费,可划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两大类。这些费用可以归为企业为了得到经济效益而产生的经济流出,对企业的实际效益产生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保证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而必须产生的费用,可以看成一种必要的营利手段。生产费用就是企业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耗费的资金、人力等,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为了生产商品而产生的材料费用、工人薪酬等都要归到生产费用当中。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它是企业的销售、经营、和管理活动相关的劳动耗费,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三)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支出、费用与成本都是企业耗费,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交叉性,支出是经济活动中所有的耗费,费用是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支出,产品成本是对象化的生产费用。能清楚地划分总支出中,哪些耗费可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哪些耗费应该计入期间费用,对正确核算产品成本很关键。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只有划分清楚了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关系,学生才能在核算过程中准确界定各核算内容,准确提供各项成本资料,为生产经营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成本构成信息,为成本预测、成本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三、成本的作用
成本的经济内涵,决定了成本在经济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成本核算人员,只有了解了成本的重要作用,在学习成本核算过程中才会端正态度,仔细研究每一项支出的发生是否该计入成本,怎样准确地计入成本、怎样合理地分配每一项共同成本费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以利于加强成本管理。成本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成本是企业产品生产要素消耗的货币表现,借助成本指标,可以准确提供企业为生产产品所实际耗费资产数量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补偿生产产品产生的资产耗费的标准。
(二)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
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制定者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使价格与其价值相符,在产品价值无法计算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制定者必须根据产品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和国家物价政策等因素来制定产品价格,这样才能反映产品价值量的大小,而产品成本正是这些因素的集合体,因而,以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能反映产品价值的大小。
(三)成本是计算企业盈亏的依据
企业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必须小于企业在销售这种商品中产生的实际利润才能产生盈利。如果企业在不注意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大力生产产品,就需要在销售过程中提高商品的售价,并且也要控制好投资额,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商品的销售额超过了其实际价值,企业就难以开展经济活动,从而会发生亏本现象。
(四)成本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竞争力,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生产成本和实际的市场价格进行考虑,因此就需要对成本进行详细的计算,从而制定正确的生产决策。为了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就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成本数据分析,尽可能保证企业生产的低成本和高质量。
(五)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的经营业绩如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原材料利用程度、固定资产利用率、产品质量优劣、产品产量的高低和劳动组织等方面的情况都会通过成本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在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競争中取胜,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水平。
除了上述这些成本理论外,还必须要让学生知道成本会计的含义、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的任务、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再进入到成本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实践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就会明晰很多,使成本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