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一直重视职业教育,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以来,政府一直在制订政策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尤其在政府提出工业4.0以后,职业院校发展速度很快。近几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2011年教育部开始对全国各大省份的职业院校开放了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的申报,同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文件,各地需要随之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能力和信息化能力,但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管理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效率已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学资源;任务管理;应用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30-02
一、国家促进信息化
解决职业教育薄弱的方法之一就是信息化。从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到“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实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领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编写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到“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到“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再到“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职业资源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建设。2010年国家在职业教育上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改革创新,中央财政支持申报,旨在提高院校办学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由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发展,是我国职教事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环,全面实现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在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后,可以支撑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管理信息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状分析和对应策略
(一)产业专业对接水平低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缺乏市场调查和數据分析,专业划分不合理,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潜力,对设置已久的专业没有及时更新调整,脱离社会需求。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了解现代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质量为根本。使用信息化平台收集存储大量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市场导向和专业的对接提供直接依据。平台对使用者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分析,为不同的学生推送感兴趣的相关课程。
(二)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时间差
相较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优势很明显,学习时间短、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而学校学习周期再短也需要培训时间,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学生在培训期间社会需求也在随时变化,这就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解决这个时间差,学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建设的数据收集和数据更新问题。要随时了解社会需求动态,了解学校学生学习情况,以便于灵活调整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改变上课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就业率。
(三)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当中的专业其培训体系未完全形成,现阶段院校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技能训练少,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所需技能一知半解,没有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职业院校学习形式可借鉴德国“双元制”培训方式,结合企业实习培训,以学习实践技能为主,理论为辅进行学习。引入企业教师与院校教师协同上课的形式,利用信息化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四)管理效率低
现阶段社会互联网发展快,对院校专业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部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验收工作越来越大,专业建设工作本身是一件繁琐易错的事情,工作量增加,传统人工组织的管理方式效率低,有限的资源严重浪费,资料易于流失,管理的经验也不能实现经验共享,信息安全性也差,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有待提高、整合和集成。
使用信息化平台将专业建设管理工作流程以网络化形式展现,将资料、以往的管理经验等资源存储在平台中,实现规范、科学的管理。
(五)地域差异大
社会普遍存在地方区域保护、行政区域划分限制等画地为牢的现象,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信息化区域差异明显。可利用信息化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区域融合,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互相借鉴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社会地位低,资金少
职业院校投资资金少,数字化设备实训基地相对较少,社会地位同比过去虽有提高,但相较其他类院校还有待提升。
对此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是一方面,可以与企业联合办学,企业出资资助,定向培养人才,使用专业建设平台让企业参与到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研究应用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应用调查:
关于国内专业建设管理发展现状,主要以山西省为例,针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信息化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为了解职业院校关于专业建设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发现关于专业建设管理工作方面的系统平台很少。
一套较完善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的系统,以专业设置为基础,建设管理为核心,应包含专业建设任务管理、社会职业信息收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数据信息,并可关联学校其他管理系统。系统可以实现专业申报、建设、发展、完善等全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共享。
目前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发展、院校资源库、教务管理方面的平台不少,但各个部分功能分散,效率低下,每个平台开发公司不一样,使用的开发技术和技术标准不一样,存在使用的基础编码不统一,不同平台的管理员操作员不统一,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信息中心,造成网络设备资源很大浪费,相似功能流程无法对接等弊端,大部分院校普遍存在系统孤岛、数据信息孤岛问题。通过采用集教育、资源、专业建设管理、交流、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应用创新模式,将这些平台功能都融合在一起解决院校专业建设工作效率问题,统一、准确、及时地完成专业建设管理工作,也方便院校管理部门对专业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信息方面可以对院校专业建设的相关数据实现长期存储和处理。基于此,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平台的构建对管理专业建设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可为专业建设管理者监控学校当前专业建设情况,可根据数据分析动态调整专业课程,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专业管理效率,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信息化的转变可以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带来新机遇。
以企业与院校合作形式开发系统,做到真正符合实际情况、用户体验度高的专业建设管理系统,最终形成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平台。系统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者、教师和普通用户根据相应权限登录平台使用。
2.系统可扩展性:考虑为今后平台之间的应用建立统一的开发接口,便于以后系统功能扩展。
3.方便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工作,将工作流程以网络化形式展现在平台中。
4.大数据分析:对大量的学生信息资料、教师信息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把握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存在的不足。有了数据支撑,做出的决策将更具科学性,比如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专业定位和学生职业规划等。
院校使用專业建设管理系统,有利于专业设置的准确性、专业发展实时性、专业建设有效性、专业建设管理科学性,有效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效率,优化教学资源,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应用市场前景分析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国家一直在重视,开发一种专业建设融合平台,相对于传统分散的系统有明显优势,专业建设管理工作需要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就会有用武之地。虽然不同职业院校管理模式不同,每个院校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学校需要通过提升专业建设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及降低营运成本,这就是平台可以带来的价值所在,本平台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将会改变职校专业建设管理的工作方式。每个职业院校都需要专业建设管理平台,从一个学校到一个城市,到一个省,再到全国,职业院校都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市场不会枯竭,只要有职业院校和院校专业建设需求的存在,本平台就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在社会价值方面、在经济效益方面都有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姬琳.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基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数据统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2-45.
[2]郑子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