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对接路径研究①

2017-12-29 00:00:00雷晓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4期

[摘 要] 国内外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路径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其对接路径目前还是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微观层面的需要,不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对接路径分析入手,阐述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方向、标准、过程、能力和师资等五条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路径,以期抛砖引玉,为深化校企合作另辟蹊径。

[关 键 词] 对接;路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38-03

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是我国许多地方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每年有大量旅游类专业高职学生毕业,但旅游类企业却往往感叹“千里马难寻”,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旅游类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没有实现有效匹配、对接。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模式是个有效的解决之道,但目前粗放型、低层次合作多,精细型、深层次合作少。那么,如何深化旅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匹配、对接,本文从深化校企合作的微观层面,提出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五条对接路径,以期抛砖引玉。

一、典型模式对接路径分析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路径,在多年的实证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双元制”模式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路径,“订单式”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对接路径等。通过对这些较为成熟的模式对接路径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予以借鉴。

(一)“双元制”模式对接路径

“双元制”是德国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作为学员进行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场所,企业作为职业技能知识培训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责任方,以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入和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基于上述分析,“双元制”对接路径主要体现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

(二)“教学工厂式”模式对接路径

“教学工厂式”模式是新加坡高等教育首创的针对工业领域趋向于多元学科,把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根据企业管理方式,将实训环境“企业化”,在学校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开发,课程内容全面涵盖了专业技能、就业技能和多元化的科技基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处理疑难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及沟通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获得提高。基于模式内涵分析,“教学工厂式”对接路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对接,学校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

(三)“订单式”模式对接路径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及规格向学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学校接单后在企业的主导和协作下按订单进行人才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经企业验收合格后即被企业录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时就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招生与就业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与考试内容针对企业需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路径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四)“行业主导型”模式

“行业主导型”模式始创于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职业教育与培训相结合。行业参与学院办学的全过程,行业参与制定学院的相关制度和规范,行业参与教学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行业主导教学质量评估,行业投资岗位技能培训。“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主体是行业与学院,对接路径是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

二、对接现状

(一)校企合作得到广泛推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软硬设施方面得到了較大提升,逐渐趋于成熟。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通过校企共建、校企共教等形式,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

(二)深度校企合作正在积累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

校企合作正从过去的浅层次逐渐过渡到深层次,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开始注重学生能力、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时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广泛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积极听取企业人士建议等;在师资共建方面,通过学校老师下企业顶岗,企业人走进课堂,实现师资人才共享、共建。

三、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尽管国家已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促进深化校企合作,但是,目前还没有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对接激励政策,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在对接主体中,仍然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无法真正实现专业定位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对接等。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观念与认识不到位

由于缺乏深化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等,大部分企业将深化校企合作当作一种短期行为,缺乏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意识,更多的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企业的核心经营领域拒绝向学生开放。另外,企业合作动力能动性不足,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热情不高,导致企业实践无法与理论对接,使得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脱节。

(三)学校缺乏相应监督与检查,教学管理能力不强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仍然是维系合作关系层面的老观念,对专业定位与区域行业发展方向是否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是否匹配等问题往往视而不见,从而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偏离了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标准。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每年投入校企合作的资金十分有限,导致深化校企合作配套措施不到位,对接措施停留在纸面上,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很多只是作为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完成上一级教育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而已。

(四)师资共建、共享停留在浅层次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通过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确实能够强化实践技能,但由于企业岗位有限,目前大多数指导老师仅仅只是挂名。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确实能够将实践技能带到课堂、带给学生,但受工作时间限制,参与人员往往由企业一线人员替代,传授实践技能给学生的教学能力不足。最后,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于某些工种、生产过程的保密性,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无法获得行业专家指导的机会。

(五)校企合作对接路径相对单一

高职院校为了发展一直在寻找机会与企业合作。但基于目前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措施不到位等主客观原因,校企合作出发点仍然是以学校与企业双方眼前的、短期的需求为主。此类校企合作运作,虽具有针对性,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对接的单一性,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难以对接。随着深化校企合作的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对接应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对接,以此实现深化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四、对接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制约和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学校、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业标准企业的运行技术标准也将随之调整。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其从业人员应具备较好的服务意识、较强的服务技能、认同旅游企业文化等。因此,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旅游类的培养目标、旅游行业特点、旅游企业运行特征,目前单一的对接路径已无法实现旅游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本文认为,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应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行业标准、企业技术标准等方面构建方向、标准、过程、能力和师资五条对接路径,以此推动深度校企合作。五条对接路径分别是:专业定位与产业发展方向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

(一)旅游专业定位与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对接

旅游专业定位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了旅游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前者是人才培养的集中地、输出区,后者是人才的检验地、接受区。人才即学生,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基于以上分析,在方向对接路径中,旅游企业的岗位需求、产业规模效应、旅游产业链发展趋势,专业定位的前瞻性与市場一致性是此条对接路径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程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学校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强化素质教育,以课程为载体,为学生构建专业框架体系、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中的内容具有专业性和通用性,主要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选修模块。实践知识体系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主要通过专业技能证书和校内外实训体现。

旅游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将围绕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展开,其教学标准源于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的课程标准或课程计划。旅游实践的运行标准主要来自于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的技能标准。二者对接本质上是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因此,在对接路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制定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并融入国家旅游职业标准内容;二是实施具体的课程标准或计划时,要大量融入现行的旅游行业、企业的技能标准,实现教学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的无缝对接。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即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生产过程,即产品制造过程。二者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运行与企业实践运营的有机对接上。传统观点上,一般是用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但在具体运用上,实践应用往往会超越理论发展,理论需要提炼归纳往往滞后。因此,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对接过程中,有必要将高职院校的专业理论课程与企业的典型任务对接。其次,将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对接。旅游专业教学实训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实训都要将企业真实的生产再现。

(四)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一直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其内容包括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事职业岗位需要的适应性等社会能力。行业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和企业文化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后的必修课。二者有机融合的过程就是学生社会能力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因此,二者对接,首先体现在学生的社会能力标准与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其次体现在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的对接。

(五)师资对接路径

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高职院校现有教师大部分是学历教育高校毕业的,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长期从事旅游实践,是理论的实践者。高技能型旅游人才,必须兼具一定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基于以上分析,师资对接路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企业通过企业挂职、顶岗等形式为高职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二是高职院校通过员工培训、参与企业产品改造和研发等形式承担企业培训。三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共同开展实训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