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创业之路是怎样的?创业的成功需要哪些要素?创业成功的经验能为高职教育提供哪些启示?通过12个案例的数据分析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 键 词] 案例研究;高职;三创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32-02
一、案例的选取
为了使研究具有足够的信效度和针对性,本文选取了12个高职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案例大部分是本院学生,有2个是周边学校的学生,为了尽可能排除研究案例的干扰因素,案例选取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近10年来毕业的本院学生,具体来说,就是2006年或之后的毕业生;(2)包含5个以上不同细分专业;(3)机会型创业而非生存型创业;(4)案例为机会型自主创业成功,本人为创立公司法人或合伙人,有稳定的盈利模式,个人年收入不少于20万;(5)家庭背景一般,排除有特别家族资源或者继承家族公司的情况。
二、案例的数据分析
针对研究的需要我们进行了两轮数据的采集,第一轮是基本数据的采集,包含年龄、性别、创业时间、专业等,第二轮为个别访谈,就一些特殊性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案例数据采用三角测量法,数据信息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1)研究案例对象本人;(2)案例对象曾经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专业教师;(3)案例对象的同学或校友。
(一)基本数据分析
基本数据分析:(1)选取12个案例平均毕业时间大约为2010,案例对象毕业自10个细分专业,三个专业大类,即:电子信息类、机械类、自动化;(2)从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处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大多中等,个别十分优秀;(3)本文以注册公司的时间作为创业开始的标志,那么除1例是在校创业,其他在毕业2~7年开始,平均为3.08年;(4)创业的领域与专业的相关度为62.5%。其中1例学生为计算机网络专业,但从事的是二手手机的收购与销售,因为也使用了网络知识,所以将其专业相关度定义为0.5,其他案例中有4例与专业不相关,定义为0,7例就是本专业领域,相关度定义为1。
(二)案例访谈与观察
在基本数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对以下几个问题深入研究,所以进行了进一步的访谈与观察研究:
问题1:创业成功的这些毕业生有怎样的性格特质?是活跃型还是沉稳型,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问题2:为什么被研究对象多数是先就业再创业?就业的经历对创业是否有帮助?
问题3:在校期间哪些经历或者事件对他们后来的创业是有触动或帮助的?
通过从本人、教师、同学三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我们对以上问题得出了如下的分析结果:(1)这些被研究对象群体,性格为活跃主动的个性。以下几个方面是十分突出的:第一,善于言谈和与人沟通。被访谈的12人中除1个言语较少,其他11人都很健谈。据我们事后调研分析,这方面的能力多半是毕业后锻炼出来的,但是本人在校期间也绝对不是沉默寡言型;第二,75%(9人)的人担任过班级或学校干部,在校期间比较热心社会工作;第三,也是比较有意思的是,67%(8人)有体育方面的爱好,诸如足球、篮球等,他们懂得在压力大的时候通过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方式,比如为自己做菜来缓解。第四,他们中大多有较强的自律能力,比例在50%以上,特别是在本专业领域创业的学生,他们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业界新动态。(2)在问题2上我们收集到很多十分有用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我们认为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先就业再创业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就业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水平、技能和经验。不少案例对象反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需要在企业学习半年到1年的时间来弥补。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才更容易找到商机。对于机会型创业者来说,商机是打开宝藏之门的钥匙,只有在行业中一段时间的浸润和细心的观察才可能发现。就业过程中建立起优质的团队。有3个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就业过程中建立起的合作团队对他们创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社会的认同和资金问题更容易解决。笔者在选择案例时就考虑到避开那些家庭实力雄厚带来的干扰因素,所以选择的对象都是“草根”创业者,毕业之初,他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也很难得到家庭的认同,生计是第一位的,所以就业3~5年资本积累变得十分重要。
(1)心智更为成熟,抗挫折能力更强。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学生要比在校的学生心智成熟许多,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们更能够接受失败,认清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这也是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积累了更多的资源。对比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一点是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合作伙伴、上下游的客户以及在工商、税务、政府部門的打交道的朋友,都成为创业中的资源,这一点真的是在校大学生难以比拟的。
(3)关于问题3,被研究的对象反馈的信息差异较大,故事很丰富,很难找到共同点。只有两点建议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希望能在学校学习期间更多地接触社会,有更多动手锻炼的机会。二是学校的学习应该加入财务、法律、营销等方面的课程,为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三、案例对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启示
(一)“三创教育”应与专业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撰文提出,从高等院校来看,亟待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衔接性,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以上案例分析显示,62.5%的被研究者是在本专业或者相近专业领域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在自己精通的专业领域更容易找到创业的突破口。因此,专业建设中,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实训环境的建设,都应当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
(二)改革课程体系,融入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中要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包括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理论、创业的实践、创业的管理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公选课或者通识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相关的财务、法律、税收、国家政策等内容。
(三)加强实践教学,努力营造“创客”氛围
案例研究中,创业者曾建议要多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有一个非常生动的小故事:一个在软件开发方面创业成功的学生说到,在校期间曾一度着迷于编程,但他读书的那个年代,受实训室条件所限,他只能把书上学到的代码记在本子上,然后在上课的时间录入验证。现在机房的实训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学生也大多有了个人电脑,问题似乎不再存在,但延伸开来看,其他许多专业的实训条件依然没有达到像笔记本电脑那样普及的程度,学生动手的机会还有一定的限制,那么如何让实训室足够开放,让有意愿的学生时时可以自己动手做“创客”,就是我们教育者要考虑的问题了。
(四)提倡先就业再创业
有人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创业主要是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创业水平比较初级,很难找到一些新点子和填补市场空白的项目,加上市场竞争压力大、家庭社会的不认同和资金问题,大学生创业失败率很高。
以上研究的案例中,成功创业的高职毕业生,有83%都是先就业2~7年后才走上创业之路,其中的原因上文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三创”教育的真谛不应该是急于求成地让学生在校或者在刚毕业时就开公司办企业,而是要把创新的意愿、创新的理念、创业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注入学生的意识中,让他们带着这种意识走向社会去寻找真正的机会。
(五)重视“创业大赛”
案例研究中有一个创业者提到他曾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过一项创新创业大赛,虽然未得到好的名次,但活动的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不断修改创业计划,不断打磨项目,这一过程让他有了创业的感性认识,这次大赛成为他后来创业的一个起步台阶。这个案例很好地告诉我们,不能小看“创业大赛”的引领作用,即使没有取得好的比赛成绩,也很可能播种下了创业的种子,所以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其实是这个创业的时代不错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雷六七.港台“三创”教育模式对大陆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罗儒国.“三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