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我国高校创业研究模式的现状,浅议产学协同角度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下产学协同实施的制约因素,如创业教育理念认知不到位、师资力量和实践环节缺失,教学方式不灵活,企业和政府的機制障碍等。建立政校企利益相结合的机制,增强大学生创业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培育可以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 键 词] 产学协同;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2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这对增强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综合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2001年大学毕业生达到114万,到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高达756万,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窘境。如何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就业局面,创业成为一条新的就业渠道,并且对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顺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实际创业能力,为国家积蓄创业型的人力资源储备力量。产学协同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对外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对内院校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产学协同角度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开拓大学生就业渠道,增加大学生就业几率,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培养企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实现与就业市场完美对接,帮助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一、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制约因素
(一)创业教育理念认知不到位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透彻,还停留在表面,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创业教育,偏离了创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大同小异,不需要另外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下的经济形势分析不到位。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推动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素养的实用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核心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树立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推动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第一步。
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目标的理解有偏差,对创业教育持轻视态度,认为没有求职能力或者求职能力弱的人才会选择创业。高职院校要指导大学生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且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
(二)师资力量和实践环节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直接从事教育事业的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擅长理论但不擅长实践。因此,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同时具备理论和实战的双师资格教师。
在实训环节,大多数院校存在经费紧张、实训设备配置低、实训教师匮乏的现象。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创业教育,动员企业加入到建设实训基地的行列中来,院校为企业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从而实现互惠。
(三)教学方法不灵活
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为核心,而创新教育则是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激发创业激情,开拓创业能力,磨炼创业意志力。
(四)大学生创业者与投资方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
产学协同角度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项目运作实现商业效益,并给投资方企业带来经济回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投资企业很难意识到大学生可以创造的商业价值,也很难预知投资风险的大小。在整个环节中企业无法获得充分的利益,大学生创业者与投资方之间利益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创业项目可持续性动力减弱,阻碍了大学生市场价值的实现,也无法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权益。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运行前提是关注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贡献。建立保护大学生创业者和投资方双方利益的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实现产学协同角度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和市场价值。
(五)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
规范产学协同下的相关制度需要法律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施。但由于政府部分相关部门行政办事效率低下,经济支持力度不够,使投资企业得不到该有的优惠和权益,大学生创业项目也难以持续下去。政府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引领高职院校和投资企业的合作良性发展,明晰产学协同角度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制定保护双方利益的保障制度,并加强自身管理力度。
二、构建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方法
(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产学协同角度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内在动力来源于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利益的动力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建立激励机制,增进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声誉及收益。把大学生就业率和教师的收入相挂钩,并且将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单独归为一类,在声誉和收益上给出激励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和教师执行产学协同角度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支持与配合好外部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
2.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信息科技愈加发达,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企业需要大批素质高的创业型人才加入,打破原来固有的传统体制,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支持创业教育,并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让大学生参与到企业运营中来创造利润和价值,同时还能带动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通过这种创业模式,还可以帮助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素养培育
摒弃过去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产学协同角度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并且贯穿整个学业生涯。大学生创业课程设置要按照企业需求来设定,包括创业项目运作、创业案例解析、实训模拟等。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引入企业高层管理和运营部门员工参与课程和教学方案设置,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把优秀的企业资深人士请进课堂开设专业讲座或主题分享,让大学生深入地体会和认知创业精神素养和创业知识。在师资方面,高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创业素养和知识的在校教师。所以,在校教师可以与企业资深人士组成研发小组,从事创业实践,领会创业精神和意识,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提高授课水平。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育
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需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来实施。加强大学生实训基地功能。由企业出资的大学生实训基地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资金少资源紧张的困难,而且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模拟从产品研发到销售的整个创业流程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增强了企业模拟经营的功能,全方位训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借助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这是一个实现大学生创业成果的最佳平台。通过整合三方资源——大学生创业者的智力资源、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教学资源、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资源,来实现大学生创业目标,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同时,这个平台汇集了所有大学生创业者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并且自由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创业合作,拓宽了大学生创业实力与规模。
参考文献:
[1]林翰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111-112,115.
[2]高智华.依托企业资源推进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5(12):16-17.
[3]曹炯.以社团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J].文教资料,2009(8):217-219.
[4]孔荣华.创业型经济视阈下加强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7):97-98.
[5]阳大胜.高职大学生社会兼职状况调查与创业教育引导:基于广州某高职学院的问卷调查[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4):84-89.
[6]张明星,刘亚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中国商论,2016(2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