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教育需要调整发展的思路,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产教融合的现状,提出以政府、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公司、企业(行业)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并提出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的相应对策。
[关 键 词] 现状;产教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14-02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机器换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呈现常态化,由此引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则将严重制约新经济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谋求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高职院校发展的着力点。
一、产教融合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有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主动性不够、行业协会参与度不高,合作层次较浅。一些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如“订单班”等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而受到很大的限制。虽然学校有较强的校企合作意愿,而企业因订单班学员流失率高导致合作动力不强,校企双方缺乏合作的默契和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影响较大,盲目争办热门专业,对人才的需求预测缺乏系统跟踪。新专业的设置一般仅根据学校走访调查若干企业而确立,缺乏深入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变化状况和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缺乏一个能主动扮演在招人、用人环节实现与区域经济互动,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要对接的融合者的角色,缺乏充分的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支持和论证,使专业结构与学校办学服务面向契合度不高,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偏差,存在脱节滞后、惯性运作,甚至行政干预等痼疾,“盲目跟风”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目前,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企业也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主观上看,单调的理论知识讲授,造成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與企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完善以及学生的就业态度等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学生培养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企业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调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学生适应性不强,造成了企业的人才短缺,尤其缺乏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
(四)高职院校教师进修培训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为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等,以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双师”素质认定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密切的校企合作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财经管理类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遇到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另外,即使教师掌握了企业实际操作技能,但对企业需要人才的标准和认定条件以及本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却不是很清楚。同时,也缺乏员工岗前培训的经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可以促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公司,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及企业、政府等共同参与主体能通过建立企业用人的大数据平台传递区域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信息,带动高职院校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整合优质资源和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建设与区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促进高职教育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机制,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水平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人力资源公司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连接用人的供方和需方,深知各种类型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因此,动态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为高职学生提供职业化课程资源,弥补其专业能力强而职业能力弱的不足,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提供转岗专业课程资源,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提升新型产业人员素质。
(三)有利于建立长期有效的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系
人力资源公司可合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积极的市场调研,梳理市场的真实需求,结合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些热点领域,按照生产服务工作逻辑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促进培训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实现精准定位培训。针对不同企业的文化开展个性化的人才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和实现途径,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
三、构建“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的探索与对策
(一)转变理念,积极探索新的产教融合模式
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不能停留在过去“订单培养”、学生到企业实训等传统的校企合作形式,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积极探索新路子,主动谋求与人力资源公司、行业协会等合作,尝试“四位一体”联盟制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和拓宽融合路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融合。政府职教主管部门则着力研究制订产教联盟支持政策,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联盟,发挥产教联盟在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二)构建产教融合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
实现产教融合需要把学校、政府、人力资源公司、企业都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形成“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同一地区的职业院校和相关人力资源公司、行业和企业按照多元主体组建联盟的工作思路组织起来,通过统一的组织、协调,按照区域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律统一制订专业和课程设置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级分段培养,实现专业标准、人才标准、教学内容的对接。培养复合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并支持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
1.改革中首先从易于实质运转和有利拓展优质资源覆盖面的角度,寻求各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均衡点,让参与方成为“得失相关、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产教联盟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落实和发挥联盟在职业教育的功能,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实现参与主体利益多赢的目的。
2.通过构建产教融合主体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挥其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做好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挖掘,整合“专业建设+产业”“教学+课程研发”“岗前培训+就业”等链条,对产业结构调整、用人需求情况、各项具体合作业务等实施动态掌握,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提供支持,打造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就业平台、毕业生跟踪平台,并不断更新与完善。
(三)建立常态化的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
1.建立与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制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了缩短市场需求人才配置与专业供给的“时间差”,除了在行政审批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办法外,应更多地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紧贴市场、产业、职业,以及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的步伐,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常态化的专业跟随产业发展调整机制。
2.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长期以来,高职课程主要依据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的实踐经验设置,而忽略了熟知企业招人、用人,并在岗前培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公司的参与。因此,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产教联盟积极探索建立随产业转型升级的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共享模式和动态调整的有效运作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建立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的课程,并借助人力资源公司拥有实战培训讲师的优势,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及时组织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课程教材,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3.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公司作为中介,最先获知相应人才需求的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牵线搭桥,引荐各行业在自身领域发展领先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紧缺人才,实行人才定制化培养,提升就职前学生的胜任力,实现人才梯队建设前置。当前不少毕业学生还不能直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还需要做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和能力训练。因此,通过人力资源公司自带流量的培训课程包、精益道场等,开展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基于胜任力的混合式培养模式,借助职业特训营活动,为用人企业330iPehRURZCJl5l2XVFficsSYcApf1afSEPdhSH4uw=提供项目全程一站式服务,实现“学校专业教育+岗前就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建立和完善的评价机制
评价应注意以参与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为逻辑框架,以长效、协同、融合、发展、创新为评价标准体系,从需求的满足与贡献两个维度构成学校、人力资源公司、企业、学生、政府这5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分别从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教师成果转化、培训人数、上岗合格率、技能培训、晋升人数、用人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实施定量化考核,形成校企多元合作、深度融合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宋杨,郭可欣.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9):46-47.
[2]朱丽夏.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5(10):91.
[3]刘文智.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模拟企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5(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