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要对工作高度认同、敬业、敬畏和专注,并把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高职教育育人的核心目标。现代学徒制是人类技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诸多高职院校正在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注重技术的传授,更可以实现“工匠精神”的继承。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05-03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又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经提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受到各行各业的一致认可。从推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到从推动到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无不呼唤着工匠精神。高职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而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俗称手艺人、匠人,是指熟练掌握某项技能并赖以生存的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工匠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今天,工匠既指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也包括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人员。“工匠精神”一般是指精益求精、专注极致、一丝不苟等,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做出统一、确切的阐述。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价值层面的坚守“匠德”
“匠德”主要体现在尊师重道和爱岗敬业。尊师重道是“匠德”的源头,最早体现在学徒制中。学徒制是传统手工行业中最常见的经营管理模式。学徒和师傅同吃同住,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师傅不仅把技能、技艺传授给学徒,更把坚定的职业态度和优良的职业操守言传身教给学徒,师徒之间形成心灵的契合。爱岗敬业是“匠德”的基础,是指劳动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敬畏感、使命感和认同感,体现了劳动者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拥有一技之长,是劳动者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养家糊口的过程中,劳动者对自身的技能也充满了自豪感,从平凡的工作中体验乐趣,从而对自己的职业产生高度认同,保持对职业和岗位的忠诚。
(二)行为层面的独具“匠功”
“匠心”主要体现在专心专注和追求极致。专心专注是“匠心”的坚守,劳动者将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倾注在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不被繁杂的外界环境所干扰。追求极致是“匠心”的落脚之处。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力求将生产的每道工序、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做到精致和极致,追求产品的卓越品质。
(三)创新层面的别有“匠艺”
“匠艺”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匠艺”的灵魂所在,也是“工匠精神”的突出特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在制作自己作品时追求至臻极致,特别注重细节处理,不厌其烦地反复打磨,使作品更加完美。精益求精还体现在对产品质量卓越的追求,即创新。无论是古代的传统手工行业,还是今天机器化大生产下的手工劳作,都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劳动者对技术实践的长期经验积累和理性思索,将技艺不断进行改良革新,从而实现创新的过程。随着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日益表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新趋势。培育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
二、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重技能轻人文
“工匠精神”是高職教育的灵魂所在。做强高职教育,必须让高职院校成为“工匠摇篮”,否则不足以称强。“工匠”就是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教育功利化的问题,突出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升学和技能大赛的获奖名次,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等的培养。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系部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安排时,会将大部分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甚至出现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基础课给专业课程“让位”的情况。
这种办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在技能上能够实现高水准,也一定是缺乏“工匠精神”的,很难具备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法满足当今智能型社会中企业的用工需求。
(二)教师队伍构成单一,教师严重缺乏行业经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重点关注教师的学历学位和毕业学校,不关注教师入职前的工作情况;教师进行考核和职称、岗位晋升时,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成果,很少关注教师除教学科研外的行业实践情况。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入职前几乎没有企业工作、实践的经验;入职后,教师虽然也被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但一般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工作量。学校对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效果以及是否将实践心得带入课堂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追踪评价体系。因此,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经验,就无法切身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要求和培养。
(三)学校对学生考核标准不高,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很低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技能型人才,但实际培养中,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并不高,尤其体现在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上。学生顺势放松自我要求,心理上得过且过,仅满足于“不挂科就好”。虽然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内外兼职,积累了一点社会实践经验,但大多是以赚生活费、零花钱为目的,很少有学生能从行业、职业需求来对自己进行规划。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学生就无法理解、认同“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内容。
三、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保障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应用现状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多企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组建政、企、校三方的联合育人机制,构建系统规范的教学组织运行体系,建立师徒关系新生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力资源培养和运用方面的共赢。
现代学徒制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双主体和双身份。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指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一些在华的外资企业把这种培养模式带入了中国,并与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学校合作培养人才。近年来,我国在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经验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双元师资为支撑,把学校课程和企业标准、企业项目、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相融合,进行了系统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将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办学条件、保障措施和试点意愿等,选择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教育部试点单位。2015年,教育部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试点高职院校100所。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工作要点中指出,年内将启动第二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基石
1.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当今智能型、创新型的社会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他们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工匠精神”的内容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融为一体。如果缺乏“工匠精神”,高职毕业生在今后的岗位迁移和未来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中将很难真正施展才华。因此,“工匠精神”是高职生追求人生目标的最高境界。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蕴含的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匠心匠人”,将人才培养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正遭遇实践运行的瓶颈。作为办学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在合作中以积极心态迫切希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通过申报国家或地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作为育人主体之一,应从招工招生开始就全程关注学徒生的成长,在学徒生实习期间,企业应提供优秀指导师傅、安排合理岗位和保障学徒生的各项权益等。但现实中,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并以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所以,即使有政府的主导和牵头,一些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依旧认为自己没有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不高,不主动参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等,不愿意为学徒生的培养承担更多的成本,甚至出现有的企业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和顶岗实习混为一谈,不仅不保障学徒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如保险、补贴、不加班等),还将学徒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忽视了学徒生在实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根据教育部2016年年底的统计,在2014年获得现代学徒制试点备案的163家单位中,合作企业共承诺投入资金13 237.62万元,占全部项目总资金的22.09%。说明很多企业还没有把学徒制作为为自己培养员工的重要渠道,主动承担的积极性不强。
2.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相比传统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是在政府引导下,校企深度协同,双导师实岗育人,从而磨炼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这正是“工匠精神”之本。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从招生招工开始,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徒)的培养过程,将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对接,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企業的用工要求对接,将专业理论基础和企业实践操作对接,完善了“招生即招工,入厂即入校”的制度。目前,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的学徒生学制安排一般是1+2(第一年在学校上课,第二、三年在企业实习)。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发展,为高职院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企业实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撑。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政、校、企三方很有必要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以传承“工匠精神”为契机,实现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和技能积累转化。
在双元师资的支撑下,企业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技术骨干力量担任学生的师傅。学生(徒)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师傅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形式带学徒生上岗,不仅把岗位技能传授给学徒生,更通过自身榜样作用,言传身教,将尊师重道、爱岗敬业、专心极致、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传授给学徒生,让学徒生把职业理想追求落实到一丝不苟的刻苦工作中。这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要求。
师傅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现代学徒制中,由政企校三方共同制定师傅的选聘、管理和激励办法。企业从技术能手和一线管理人员中选拔师傅,师傅将接受政企校三方的管理和考核。企业将根据师傅所带徒弟的工作质量作为师傅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学校将优秀师傅聘为兼课教师。政府也可将优秀师傅纳入当地高技能人才培训讲师库,并给予补贴。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多方位的激励举措,使企业师傅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通过师徒结对,师傅对学徒生进行全程教育管理,增进了师徒之间的彼此认同。
一方面,师傅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帮助学徒生树立职业目标,并依据所带学徒生的个性特点,私人定制教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师傅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对学徒进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让学徒生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出对职业的敬畏与认同、对技艺的执著,从而形成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这正是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学徒的快速成长和政企校三方的考核激励,让师傅从中获得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并更加追求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工作绩效。因此,这种师徒教学相长新生态的形成,既满足了学徒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渴望、素质提升,也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三)“工匠精神”支撐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在古代学徒制中,师傅的使命在传授技能技艺的同时,通过尊师爱徒、言传身教等方式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传承给徒弟。“工匠精神”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同时也支撑着学徒制的发展。“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对于真正的“工匠”而言,工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琢磨打造一件至臻完美的产品。这正是古今中外的学徒制能持续到今天的精神支撑。
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政府主导,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现代学徒制在试点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缺少制度保障及成本分担不明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合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应按“工匠精神”的要求整体设计学徒生培养方案,把行业文化、行业精神、行业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中,将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并科学制定和统筹安排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学徒生开展职业素质养成类的课程或实践教育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其中。学徒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对合作的企业而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带徒”的过程中。比如,在技能操作教授的过程中,师傅通过对学徒生的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学徒生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从而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根植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中,让学徒生在学习、实践和工作上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成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吴玉剑,刘燕.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4):82-85.
[4]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0):36-40.
[5]周兴中.工匠培养的关键在精神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7-3-21:10.
[6]王扬南.把握质量核心突出双元主体 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