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地区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是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重要抓手,惠农支付服务点基本满足了农村居民存取款、查询、消费等金融服务需求。但由于受诸多不利因素的而影响,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关注。
惠农支付服务着力改善优化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缓解农村“支付难、结算难”问题,为农村群众提供助农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借鉴助农取款、农村便民服务点业务的基础上,杨凌惠农支付服务点创新业务模式,在满足基本金融消费的同时,与知名农村电商联手,借力“互联网+”,具备“普惠金融、农村电商、便民服务”三大功能,让广大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现代服务。
一、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情况
杨凌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占74.07%,下辖县级杨陵区55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2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9元。2016年以来,当地长安银行在人民银行指导下,以“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为切入点、以开办“惠农支付服务点”为抓手、以加强与电商平台“乡邻小站”的有效合作为着力点,以“惠农支付服务点村村建,户户用上银行卡”为目标,形成了“银行+电商平台+农村合作人”的三方合作服务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
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主要是在选定的农村商户家里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和“乡邻小站”农村电商服务点,商户、银行、合作方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坚持“共同投资、相互制约、合作共赢”原则,由农村商户负责办理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和合作方“乡邻小站”业务。截止2016年末,辖区共有24家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发卡数量为5131张,业务交易量5407笔,服务人群达到27000余人。有效发挥了惠农支付服务点的金融支撑作用,让广大村民享受到更加贴心、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惠农支付服务点基本满足了农村居民就近小额取款、查询、消费等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既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又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中仍面临的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存在服务点重复布放的问题。以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为例,除长安银行建立的惠农支付服务点外,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行政村也布放有助农取款点,这些服务点的设置均由各收单机构自主决定,存在重复布放、机具“撞车”的现象。重复布放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运营成本无形增大。
(二)服务点现金供应不足。根据规定,服务点每日累计最高取款金额不超过2000元(含)人民币,对于行政村便民店、小超市而言,其日均营业额有限,仅靠服务点日常经营的现金收入显然不够,对集中取现的需求无法完全满足,存在拒绝持卡人取现的情况。服务点代理人即担心提取现金途中的资金安全问题,也担心大量现金保管上的安全问题。
(三)对惠农支付缺乏有效宣传,宣传针对性不强。农村大多数老百姓受传统观念和文化认知差异影响,不相信在村上“小超市”也能取到钱,即使个别知道村组有“助农取款点”,但因担心取到假币等原因而存在戒备心理,不愿意到服务点办理业务,致使各服务点业务量难以提高。
(四)管理缺失的问题。由于惠农支付服务点选址选点较为偏远,距城区有一定距离,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便。部分惠农支付点的巡查条款落实不到位,存在管理空档期。加之,由于合作方自身业务水平不足,履职不到位,无法向服务点客户经理做出满意答复,还需银行机构业务人员重复工作,费时费力。
(五)服务点收益较低,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的长效发展。经调查,在行政村具备较强经营实力、经营规模并管理规范的商户如百货公司、电信和移动运营商网点等很少,主要以便民店、小超市為主,服务点日均经营额在几百元左右,交易量太低,还需承担较大的义务,影响了服务站的工作主动性。
三、对策建议
(一)规范管理,推动惠农支付服务点有序发展。
首先,惠农支付服务点设置应兼顾乡镇区划、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设置,而不宜盲目搞全覆盖。同时,还应考虑让管理严格、服务到位的非涉农银行机构扩大在农村地区的业务经营辐射面。其次,严格履行对合作方的管理考核机制。根据业务的开展现状不断深化对合作方的考核机制,切实杜绝不顾业务发展、不顾客户感受、不顾服务质量的盲目网点扩张。第三,银行机构上级主管机构和当地财政部门应增加费用补贴,资金支持应以稳定和长期为主,形成综合性、长期性政策扶持体系,提升惠农服务点的发展动力。
(二)积极宣传,扩大惠农支付服务点服务范围。
银行机构应成立宣传活动小组,走村访户,积极推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等产品和服务,确保农村客户了解、掌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短信通知、微信银行、二维码支付等各项电子产品功能和优惠措施,邀请更多的农资、农具、农产品企业入住电子商务平台,将当地农产品向全国进行推广,做好“三农”助手,争取获得社会效益和机构效益双赢。
(三)加强培训,促进农村惠农支付服务队伍建设。
强化培训,建立系统的业务管理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一是银行机构应从业务基础知识、业务受理流程、系统应用技巧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开展行内及服务点的培训工作,增强业务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二是定期或不定期与合作方开展培训座谈,提醒督导合作方积极落实管理职能,并协同合作方积极开展对服务点经办人员的进一步培训,不断提升惠农支付点人员操作技能,减少低级错误操作,降低风险隐患。
(五)丰富功能,提升农村惠农支付服务水平。
一是与符合条件的专业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公司、有正规牌照的支付公司合作,采取线上和线下融合、互通的渠道服务,提供购物、销售、农资消息发布、生活缴费等便民服务,引导和培养农村居民有效利用互联网创业致富。二是注重同监管部门、政府部门、银行机构之间的合作,发掘农村重点特色产业,面向农村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种植类、养殖类公司,有针对性地研发金融产品,构建优质服务平台。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同一行政村设置2个以上服务点,减少现金供应压力,核定服务点每日取现上额,减轻服务点现金备付压力。
(七)强化监管,促进农惠农支付服务点健康发展。
一是落实专人专岗管理机制。银行机构应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固定专人加强对服务点风险巡查管理。二是建立惠农支付服务点业绩效益考核制度。对管理混乱、风险隐患较大的服务点予以取缔,对发展前景好、客户满意度高的服务点在资金补助、人员待遇方面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三是人民银行及银行机构主管部门应根据惠农支付服务点业务开展调查,联合制定风险监测、预警和控制等制度,通过开展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指导等形式,关注业务运行情况,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发展。(作者单位为人民银行杨凌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