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信息治理对策与发展趋势

2017-12-29 00:00:00吴卫平吴琛熊丽张伟
今日财富 2017年12期

本文重点剖析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影响,现状以及目前的阶段企业管理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讨论了应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所存在问题的治理策略,更概述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在该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生存环境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极大满足了当代的人民群众的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作为我国企业今后的努力方向,各方要本着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原则,不断发展追求创新,而如何保持企业与社会之间良好需求的沟通,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调节并完善企业内部机制制度等,都将是我国企业今后发展需要时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对完善企业机制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现下信息化的时代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只有能够及时的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未雨绸缪,在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极大的主动权。当前我国正是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则成为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的方面,因为唯有这样才可以及时的搭建企业与社会之间及时良好沟通的桥梁,促进保持企业与社会之间良好需求的沟通,并及时的把握市场的动态,从而调节并完善企业内部的总体以及各部门的机制与制度,以此来促进并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

二、我国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信息化技术出现发展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认识不够到位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推缓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而且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动性不够强烈,故而可以总结为我国大多企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存在着重要的不足。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落后也制约着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的制约,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冲突,造就了企业对于新鲜事物、新鲜模式的接受并认可的程度,也造成了企业朝向现代改革的障碍,所以现阶段对于企业观念的改变,促进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删繁就简的模式的任务是及其繁重和辛苦的。

(三)市场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混杂,政府对于信息化系统市场的规范力度不够,从而促使该类系统市场上价格的混杂以及功用的滞后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敢也不愿意去试水,从而对于现代化的企业信息化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使得这项现代化的技术只能徒有其表,而未能表达出它完全实用的价值,故而需要我国政府部门提供良性的引导也是制约当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管理信息的治理对策以及发展趋势

(一)企业管理信息的治理对策

(1)国家政府应该明确推进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支持信息化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规范信息化技术产品的引导和发展,从而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信息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推广宣传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引导企业开发使用新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此来健全并完善企业运用信息系统实现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采集与整理。政府应积极推动,企业和社会对于信息化系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促进信息系统的使用频率,尽可能做到一網打尽的信息模式。合理利用政府以及企业各部门职能促进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及领域,提高企业与国民对于信息化产品技术的认识,并促使企业与民众接纳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的便利于企业与社会的沟通桥梁的建设。而且更应加大信息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信息化技术本土化。

(2)信息技术产品供应商应当以实用质量为本,良心品质,做好企业实用性能高的信息化系统产品。加强产品可靠性保证,让企业客户用的放心以及安心。加强各国间信息技术领域的沟通交流,及时促进推动信息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企业。

(3)倡导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践信息化企业管理。

(二)企业管理信息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近年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成就,更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样也更方便快捷的实现了企业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行成了未来市场的大数据,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关键一步。

四、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未来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极大的促进企业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看清时事抢占先机,从而获得优势,未来发展必定会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作者单位为山东阿尔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

第一作者:吴卫平(195907),男,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恒温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第二作者:吴琛(198803),女,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及生物医学、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第三作者:熊丽(198311),女,四川泸州,本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第四作者:张伟(198312),男,山东潍坊,本科,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