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2017-12-29 00:00:00吴卫平张伟吴琛
今日财富 2017年12期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推进,互联网+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企业项目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当前企业项目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分析了当前现代化趋势下企业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并从项目管理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现有的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现代化企业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引言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会,大多数的企业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要求,更不能适应不断提高得客户要求。因此,本文结合目前企业现代化的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了管理過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

一、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内部管理效率现状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主要依据集权制原则对下级进行管理,虽然有效性强,但是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也非常明显。管理人员对于公司项目应该有的放矢,对于不紧急和不重要的事件交于下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对于重要的事件或项目,主管领导应该予以重视。但是管理层次过多也存在弊端,这会使得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不能有效地进行,经过层层传递,原主管领导的指示传到下级时变了样,严重影响项目的运行效率。

(二)管理者自身的专业技能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要求管理者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不断地探寻最新的社会信息和科技。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专业技能,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较高的竞争力。项目管理现代化,顾名思义,最重要的是现代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媒介结合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库。同时,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敏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进行高效、及时地捕捉。

(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政策,关注企业人员的发展状况。高学历化应该是信息化较强的企业招聘的趋势,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员也是炙手可热,同时,企业在发展中会不断激发员工的各项潜能,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效益。但是,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许多企业都不当做成重点,使得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岗位的设置与安排不能按照个人能力去实现、员工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不能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长处,从而使项目管理的效率受到影响。

二、创新模式的建立

(一)确定工作说明书

工作说明书须包括项目范围、任务以及验收方式。根据项目前期资料和数据准备结果确定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明确项目建设中的各个阶段中和厂商双方的责任、标准和交付件。说明书属于事前准备工作,对于项目管理的全局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确定项目框架方案

根据可用性原则、重用性原则和采用成熟可靠技术的原则,根据厂商和本企业的现状分析结果,构建相应的物理框架。物理框架有利于管理者从总体上对项目进行宏观的了解和分析,对项目管理进行地把握。

(三)确定项目周期

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通过充分前期准备和专业性的评估,需要确定一个开发厂商、项目建设部门、业务需求部门三方都认可的项目实施周期。该项目实施周期必须明确项目启动日期和最终上线日期。

(四)确定风险管理计划

1.风险鉴别

对项目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评估其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建立项目风险评估小组,项目评估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结果必要时上报项目领导小组,保证风险鉴别工作能够高效进行。

2.风险分析

根据风险鉴别出的结果,对项目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以确定如何管理这些识别出的风险。风险分类包括确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五个级别:极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以及如果风险发生了会引起什么后果,相对应的也可以分为五个级别:轻微、较小、一般、较严重、很严重。在分析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应的项目风险程度对风险后果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时效性的风险后果,并且及时反馈。

3.风险对策跟踪与控制

在定期的的项目例会上回顾项目风险、计划风险对策和监督风险对策的执行。例会中要提交风险情况记录,及时向负责人汇报。对于重大风险的管理流程,需要有项目协调委员会中的高层参与以有效控制风险,并做出最终决策。项目例会要定期总结,得出总结报告,及时公示。

4.风险沟通

每周工作例会上项目组成员和主管人员进行工程项目的交流和深度的沟通对部分议题应涉及风险的状态进行了解和更新,使得整个项目组了解风险的内容和现况。并对最新的数据进行维护。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增强项目管理的高效实施。

通过风险管理计划,可以在了解项目管理的风险程度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风险计划,进行风险对策跟踪与控制,在与负责人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得出最新的执行方案。有利于项目管理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提高运行的效率。

三、结论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的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作者单位为山东阿尔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

第一作者:吴卫平(195907),男,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恒温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第二作者:张伟(198312),男,山东潍坊,本科,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第三作者:吴琛(198803),女,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及生物医学、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的研究与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