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接近完美

2017-12-29 00:00:00ViccoWu
安邸AD 2017年1期

推开老式公寓的门扉,居室的明亮一扫楼道里昏暗的感觉,四方的门厅连着长长的门廊,自然而然地成为整个居室的中轴线,进到这里仿佛穿越到巴黎的老公寓里,老旧的木地板随着步伐嘎吱作响,老房子独有的气味和静谧混合成迷人氛围,“好多朋友来我这里,都说‘感觉就像在巴黎’!”他神采奕奕地告诉我们,和Baptiste站在玄关,面对长廊,宽大叶脉的热带绿植承托在西班牙装饰风格的边桌上,仿佛在巴黎,又像在上海,而这两处都是Baptiste的家。

10年前,Baptiste辗转来到上海,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父母认为无法安身立命的设计行业。因为未曾受过学院派的影响,他的设计少了陈规旧律,他将法国古典主义、巴洛克、现代主义甚至东方元素,依个人的审美巧妙结合,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凭借儿时积累的点滴及殷实家境传承的美感,迅速释放出独有的设计魅力,习惯把“家”与“工作”融为一体。Baptiste在上海的第三个家也是如此,他个人极其喜欢“戏剧化”的装饰,在过去的两个家,因为要兼顾商务的需求而有所收敛,这个家让他的个人审美得以绽放。

撩起长廊上的红色丝绒布幔,充满戏剧化的门廊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深处。门廊内使用圆形聚光灯,一路到底,将原本光线不足的弊端变成亮点。两侧墙面上,装饰着Baptiste搜罗来的装饰画,无论城市速写,还是当代抽象作品,无论原件,还是复制品,都经他精心挑选,有层次地排布罗列。其中还有几张泛黄的帆船图稿,是从父亲家的地下室挖出来的“宝贝”。当然,尚余的空隙正是他继续收集的动力,“我的理想是在兩道墙上摆上满满的画作,就像个移动画廊!”

眼前的Baptiste,和之前我们采访他前两个家时的状态大有不同,“刚开始做设计,严重缺乏自信,意随人言,把自己弄得像个无头苍蝇,结果出来客户不见得满意,也把自己累惨了。”他回想初出茅庐时的狼狈,反而很感谢那几年所出现的人、事、物给自己的磨练,渐渐他找到自己的风格,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欣赏自己风格的客户群——年轻、对新事物接受度极高的海归一代,他和他们能轻松地打成一片,甚至和很多客户都成了好朋友,而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热爱他这种“戏剧化”的风格。

进门的右边是Baptiste的工作间,“或许有人接受不了这样的激情四射,幸好我留了一道门,关起门,这就是我的世界”。这是他最为个人的舞台——猩红色与黑白条纹、铜金的吊灯框架与垂下的硕大流苏,强烈的对撞充满整个空间。浓得化不开的激情在工作间里激荡,激发着Baptiste的创意,他尝试将床架转换成书架,他试验各种家具比例的可能性、各种设计上大胆的尝试,让整个工作间俨然成了创意的试验场。

“我一直知道自己要做设计”,从书架上拿出厚厚的一沓文件夹,里头是一张张硬笔素描,全是单体、连体别墅,细致得不能再挑剔,这是Baptiste十几岁时的作品。从小他就特别爱画房子,古典、巴洛克、洛可可风格,有张特别有意思,在房子旁有一家四口的半身画像,“也许你不相信,那时我想象的这4个人,就是我的客户!”

10多年过去了,现在Baptiste还真的有不少私宅客户,就如画中人物那样的一家四口,也有更多商业空间喜欢上他的设计风格。Baptisce在上海的10年经历,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男孩的心想事成,更是许多青年设计师在大城市里从无到有的故事缩影。或许,每次拜访Baptiste的家,你都会发现些许不同,他乐此不疲地完善着空间的装饰,试验着各种可能,整个家无限接近完成的状态,这正是他最为完美的“上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