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会计实务中,财务不规范与失真问题较为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具体会计基础规范执行中不能良好将会计基础规范落到实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从会计实务与程序会计结构化方向出发,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会计基础规范
在会计系统工程中,会计基础规范作为会计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它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表明了其在会计基础规范与结构化程序中的重要性。会计实务规范性与客观性不仅影响着自身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更影响了在会计基础规范上形成的程序与系统具体落实执行力的高低。可见,会计基础完善与否不仅影响单一的公司或个人,同时还会对国家财政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治效果造成影响。所以,会计基础规范探究并不能止步不前,需要利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会计基础规范的实际问题,需要在完善会计基础规范时实施程序会计结构化。
二、结构化与程序结构化
(一)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是指在整体中通过分析将整体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组成部分并发掘各个部分在整体当中的作用与联系,结构化可以对功能组成进行预测,通过一些相互关联的功能与组成对整体结构进行预判。
因结构化有别于单一化,更能体现各个单一化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可以反映出系统或对象的完整性与整体架构,可检测出组成整体的单一环节或要素是否有效落实。可见,结构化比单一化更有优势,拥有简洁性、完整性、可控制性、可移植性,使其功能性更强的特点,更加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从而容易规避问题以及形成体系,被个人、公司以及国家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和运用。
(二)程序结构化
程序是指特定的、一整套的操作、动作、行为,在恒定环境中可得出相同操作结果。所有程序都拥有一定的功能元素组成与构架,程序结构化就是要在理解与创建程序中运用结构化进行理解和分析,使被结构化的程序拥有单一化没有的优势。因此,在程序化中运用结构化理念进行分析可以有效避免因缺乏整体性而出现大方向错误,可以有效避免因忽略相关部分相互关联和对整体影响而产生的漏洞。
(三)程序会计
程序会计是建立在程序公正理念上关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间顺序和方法步骤范围的总称,其中包含完善的程序会计、不完善的程序会计、纯粹的程序会计。程序理论认为,程序具有独立价值,可以被各个领域的系统运用,但在程序会计具体实践中却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有专家指出,只要在严格遵守预定设置与构建程序会计中,依照严格构建设置的程序运行,就可以达到会计结果的绝对合理化。但是,对于绝对合理化的落实结果却存在质疑,例如预定设置的严格性如何保证?结构建设中的依照对象又是什么?这些并没有一个明确、完善的理论。要想规避以上问题,需要程序会计进行结构化,吸收结构化的优势。
1. 设置结构化
设置是保障程序合理运行的基础和环境。现有程序会计理论中提出:只要严格构建遵守预设置就可以保证落实执行公正无误,但是因为存在无法保证客观运行必要的基础和环境,导致保障程序合理运行存在一定的疏漏,利用结构化方式对这一前提进行建构和分析,可得出应有的运行基础和环境以及促使这一问题得到良好解决,这就是设置结构化。分析得知,在设置环境这个大基数中,操作点、机能、控位和框架等便是分解要素。就框架而言,因其是结构化程序会计的最初框架设置,所以,必须要明确以会计基础规范为主的程序会计结构化发展的方向与基础。
2 . 程序会计结构化
将程序会计结构化就是由客观事物发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而产生的解决方法,使得会计实务在基础工作落实中充分考虑会计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元素的具体运用情况。着眼于当今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提出将程序会计理论结构化的要求,可以有效避免会计基础规范失准,进而成为会计基础规范高保障的理論基础。程序会计结构化拥有安全性高、可移植性强、要素全面的优势,可确保会计基础规范在实务中的真实性与执行力。
会计基础工作包括: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程序、会计凭证、档案、报告等,而程序会计结构化可以贯穿整个会计基础工作中,这种结构化运用具有更稳定、更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利用结构化理论可以解决会计基础规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会计基础规范得以客观公正的落实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结构化程序会计理论有利于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突破了会计研究角度单一的问题,有利于实际财务问题的追责和解决,避免了人为因素对会计基础工作公正公平性的干扰,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自检和会计实务工作具体落实中问题的预见。
(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