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现状扫描及其优化提升对策

2017-12-29 00:00:00林丽群
今日财富 2017年2期

培养满足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使高素质技能人才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根据管理学中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如果将个体素质比做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是个人的职业形象、职业资质、职业知识、职业技术技能和行为技能,是职业活动的展开和显示,这部分是显性职业素养,仅占整座“职业素养冰山”的1/8;隐藏在水面以下部分主要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也包括心理素质、创新意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创新精神、职业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属意识范畴,是职业活动的支撑和基础,这部分是隐性职业素养,占“职业素养冰山”的7/8。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相结合就构成了职业人的整体职业素养,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包含明确具体的内容。

二、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现实状况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评价及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意见和建议,本次问卷设计从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及 个二级指标,了解用人单位对四个方面的关注程度和评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对长株潭部分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总体状况

根据职业素养核心内容的四个方面,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四个方面,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职业道德的关注程度最高,85%的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是非常关注的。其次是职业行为习惯,79%的用人单位对职业行为习惯是非常关注的,再次为职业意识,而职业能力的关注程度相对最低。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四个方面的评价结果显示,职业意识评价满意仅占33%,不满意占55.7%;职业道德满意占41.2%,非常滿意占19%,一般占20%,职业技能能力满意占40.3%,非常满意的占15.1%,一般占24.9%,职业行为习惯满意占39.4%,不满意占42.6%。这一结果表明,目前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职业意识,在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要加强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单项状况

在用人单位所关注的职业素养要素评价中,高技能人才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基本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但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是相对缺乏的,因此,在继续加强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同时,要大力加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意识。职业意识主要是由职业人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定位、职业管理意识四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职业人的整体职业意识形态。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职业意识的非常关注和重视,在访谈中了解到,用人单位大多认为,高职毕业生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职业要有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岗位和职位能力要求,这样,在选择工作时,才会避免盲目最求高薪和频繁跳槽的现象,考虑能否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与存在价值,扎扎实实从一线基层做起,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是,目前对职业意识的认可程度较低,用人单位对职业价值观不满意占59%,一般占23%,42%的用人单位对职业理想不满意,49%的用人单位对职业定位不满意,只有36%的用人单位对职业管理意识表示满意,这表明,高技能人才自我认识不清,对职业价值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尤其是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缺乏职业管理与规划意识,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从而很难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职业道德主要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心、团队精神四个要素进行考察,在调查中发现,92%的用人单位非常关注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明确提出“有德无才可以培养,有才无德坚决拒绝”,并认为职业道德是高技能人才之“魂”,是个人持续发展的源泉,必须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对职业道德的评价显示,56%的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爱岗敬业都还是比较满意,用人单位认为在诚实守信和责任心方面还是有欠缺,缺乏诚实守信占39%,缺乏责任心占42%,而在团队合作方面,57%的用人单位表示满意。但在企业访谈时,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高技能人才在初次就业中缺少对企业的了解,抱怨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出现各种岗位不适应和频繁跳槽的现象。

3.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对个人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水准的衡量,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综合(知识)能力主要从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查显示,相对于专业(知识)能力,用人单位更关注综合(知识)能力,84%的人用单位非常关注高技能人才的沟通能力,其次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分别占71%和68%,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分别占52%和45%。对职业技能评价显示,57%的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满意,但还需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熟练运用。仅有27%的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沟通能力满意,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高技能人才对企业岗位和职位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在工作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往往是“坐等”解决问题的心态,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创新意识不强。

4.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是指职业人在职业环境中的思维或行为的自动化表现。职业行为习惯主要从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安全意识、主动工作、谦虚务实、服从意识、善于计划和总结七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安全意识要求很高,91%的用人单位非常关注安全意识,其次是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和主动工作意识,分别占88%、85%和81%,谦虚务实、服从意识、善于计划和总结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对职业行为习惯评价结果显示,54%的高技能人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高技能人才工作中自律性较差,上班迟到、或提前离开岗位等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还有表现工作消极被动,缺乏工作计划与总结,这表明高技能人才缺少实干和敬业精神,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仍然有所欠缺。

三、提升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对策

(一)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

从用人单位对高技能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满意度可知,职业意识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颇,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去私人(民营)企业和边远地区工作,不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并重”的道理,使得不少高技能人才自我定位不准、职业意识不强,处于被动就业、被动学习的境况,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应是高职院校的首要内容和任务,首先,把握学生入学初期职业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从新生一入校,就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让学生了解专业,形成专业认同,逐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学生安心学习并热爱本专业,这是培养职业意识的起点;其次,将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特点、个人能力,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在为社会服务中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就业目标。第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正确职业观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教导学生应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出发,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上可以以爱岗敬业的模范典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正去了解劳动模范身上散发的光芒,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平凡岗位上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意识中让学生感受到被人尊重。使之认识到去私人(民营)企业第一线工作也是光荣的,在这些岗位也可以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

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针對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校企实践和日常生活构建模拟的职业环境,对学生实施规范行为,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和熏陶,以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现场管理的要求。一是课堂教学引导。把企业管理引入课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各项严明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形成守纪、明理的品质,以解决当前高职学生相对而言整体素质不高,自律性较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现实情况。比喻通过规范用电、紧急自救的课堂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安全意识,并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突发的事件。同时,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注重细节的控制,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善于思考、善于计划和总结,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校企实践活动体验。首先在学校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生产的氛围,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的教育,让学生在规定场所和时问内,注意生产安全,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各个生产环节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学会各种专业设备的操作方法,再者,要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让实习学生参与到生产中,加强对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通过实习时间可以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安全规范、遵纪守法和谦虚务实的行为习惯。三是借鉴企业“5S"管理的精神实质,在校园中推行“5S”管理,即整理、清扫、节约、安全、修养,帮助学生规范行为,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养成。在日常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学生对企业规范的内化,认识和遵守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自觉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规范个体的活动,形成相应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一般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中对大学生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能力,而不是单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多次课程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把工作体验融入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一线,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通过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与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与锻炼,受挫、抗挫品格得到发展,组织纪律观念得以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围绕“高技能”、“高素质”要求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科技作品制作和社会服务活动,使这些活动有效地成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载体。如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锻炼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并促进其客观认识自己;在学校社团活动中增设技能趣味项目,积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引导思想、熏陶情感、磨练意志和塑造人格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借助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要为人师表,举止得体。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身体力行职业道德规范、行业道德规范,让高职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耳濡目染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道德规范的影响。第二,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全过程渗透的意识。在各学科中加以贯彻落实,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育规划,营造有企业气息的校园氛围。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把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资料、企业用人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公示,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变化,增强自身学习紧迫感和学习动力。把学校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问”,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卡进车问上岗,使学生达成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办事公道的浓厚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企业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第三,实施活动育人。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举办“文明风采”、“志愿服务”等德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态势,逐步实现职业道德的内化。

(作者单位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