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电子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

2017-12-29 00:00:00谢昭
今日财富 2017年2期

一、金融电子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

(一)金融电子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可喜的一面

1.金融电子化为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运行模式、服务方式、交易方式等,同时大大拓宽了金融服务的领域。金融业的业务金融电子化之前,主要是在金融机构各自的服务网点通过支票等进行支付、人工用纸币、转帐、汇兑等,现在电话银行、自助银行、自动转帐、信用卡通兑业务、智能电话银行与企业银行、银行与信托机构联网、柜面业务联网、网上银行等正在改变这种运行、服务、交易方式;金融服务领域与此同时,在不断拓宽,现在煤气费、手机费、水电费、超市购物等等都可以通过电子化金融来进行。

2.延伸了金融机构的服务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金融服务,使得金融业务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十分便捷的操作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客户。24小时服务的ATM机以及可以在异地进行取款等,大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

3.电子化为现代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保证,使监管主体监管更加到位。由于金融领域不断在拓展,新的金融产品在不断涌现,这些创新很多时候需电子化进行数学建模、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和开发;同时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能实时监测金融机构的各种指标、资产负债情况以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以便更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金融电子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让人担忧的一面

1.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支持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和网络等给金融业造成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一旦出现硬件或系统受到攻击造成破坏后果严重;我国的金融电子业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技术标准,这样会造成金融业之间不能完全的兼容。

2.金融業自身的安全、风险和保障措施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金融交易额的扩大,金融电子化的过程中资金大规模的快速移动,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必然会增加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管理上的艰巨性;电子化使金融风险的诱发性因素增多复杂性增强,风险的控制和实时监管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也会脱离金融业自身的意志和能力范围;与金融业电子化快速发展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同步建立,一旦出现纠纷缺乏有效的法律措施来进行保障。

二、我国金融机构监管应对金融电子化的措施

(一)要加强管理网络及电子货币

首先要将网络银行纳入金融机构的管理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及管理制度;其次针对于现有的金融法规要进行完善,补充有关网络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有关信息披露制度;再次针对于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相关安全体系,统一管理跨行结算;最后,针对市场需要可实行“网络兴行”等策略,深入研究金融电子化并逐步推广网络金融产品,以网络带动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二)针对金融电子化所产生的变化建立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

中央银行监管首先要将存款人的利益及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作为监管的中心内容。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使得金融机构的信息能够上下畅通以利于将有关信息及时传达到中央银行当中,中央银行通过挖掘、分析及监管此类信息能够及时打击犯罪,以保证金融的稳定性,同时也给金融政策的制度提供了参考。其次,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再次,要将现代化管理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在平时的金融监管当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电子技术等,优化监管流程、实行监管电子化使得金融监管业务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以适应金融电子化。

(三)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央行的合作

世界经济逐渐全球化因此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央行的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央行的合作,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最终也会实现全球化就可对我国银行在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进行监管,及时对其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另外还可对外资银行在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以避免其发展脱离正常轨道,加强我国金融行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要建立相应的审批及备案制度

其中主要包括银行功能的审批以及对流动资金的备案。要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首先就要对流动资金进行管理,建立有关资金汇划、买卖及支付的备案制度,同时还要利用网络来对资金的流动及变化进行跟踪。其次要建立金融机械的各项审批制度,银行功能包括消费卡、上网卡及基金等,要将其都纳入中央银行的监管范围之内,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以规范“银行功能”,以使金融行业能够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同时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及社会的稳定性。

(五)适当用人,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有关管理及科技人员的管理能力,以使其能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其次,要对相关管理及科技人才进行必要的培训,可组织专家进行培训或直接将骨干人员送入相关培训机构,以提高其管理能力及自身素质。再次要注意适当用人,对于一些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管理人员利用提前退休或是转岗等方式将其位置空出,以引进真正适合发展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三、结语

金融电子化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大力加强网络监管安全措施,严格实行金融管理机制;培养更有能力和潜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并使之投入到我国当前大力建设电子金融市场的大潮中去;与此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根据金融电子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采取相辅相成的应对方案,推动各个与金融相关的行业进行良性沟通、交流与合作。

(作者单位为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