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将坚持自由市场机制作为其经济主张。本文首先从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开始,分析了美国个人主义精神及古典自由主义思潮对其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了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分别从斯密的《国富论》以及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最后一部分简要评析了弗里德曼自由经济制度理论的局限性。从20世纪50年代起,弗里德曼开始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当时正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的时代,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了“滞涨”的局面,被奉行已久的凯恩斯主义遭到了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自由主义的理念重新获得了聲望。用一句话来概括弗里德曼的经济主张,那就是坚持自由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基础以及理论渊源的探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弗里德曼经济理论的理解。
一、 弗里德曼自由经济制度理论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美国个人主义精神
个人主义精神在美国形成已久,且早已渗透到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当中。在美国独立战争发动之前,“美洲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新移民”,这个时期美国尚未开发,给移民者提供了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也为个人主义精神的成长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一个新的国家的成立,在弗里德曼看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人人有权追求其自身价值”的理念建立起来的国家。到了十九世纪,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很少干涉人民的意愿。在农业方面,政府不干涉农民耕作,农民完全凭个人聪明才智去创造价值,美国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工商业方面,人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和财产,并通过自由创业、从事商业活动和国内外贸易,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一度使美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这也使美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移民者,而这吸引力的源泉正是个人主义精神,从而弗里德曼认为个人主义精神不仅激励着美国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更维系着美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
通过对美国发展历史的回顾,弗里德曼逐渐形成了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首先,在目的方面,弗里德曼认为,“人本身就是自己的终极目的”,一个自由的社会应该给每个人释放自己精力和才能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弗里德曼认为只有个人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目的。
其次,在平等方面,弗里德曼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让渡、他人无权侵犯的权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喜好和不同的能力,由此人们的生活也就各不相同”。
最后,个人作为社会的唯一实体,应当优先于集体。同时,弗里德曼反对集体主义和家长式的国家干预。弗里德曼认为家长式的国家干预是对个人权利的践踏,集体主义则是一种虚幻的概念。同时,弗里德曼指出集体主义最终将走向追求统治阶级利益的局面。
(二)古典自由主义思潮
古典自由主义思潮形成于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古典自由主义强调,自由是最高以及最后的目标,并将个人看做是社会的最终实体,其主要主张为支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同时支持贸易自由。在这一时期,古典自由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发展到二十世纪,自由主义的主旨演变为了福利和平等,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家长式的政策,并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主张。
弗里德曼十分反对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潮,认为其给西方国家带来了恶劣影响。在弗里德曼看来,正是由于政府借口促进平等和社会福利对经济采取的强制干预,才使得经济自由受到了限制,并造成了经济滑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弗里德曼坚守古典自由主义,他认为只有古典自由主义才能保证人类真正的自由。
弗里德曼认为,上帝面前的平等与机会平等都是和自由不冲突的,是一致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得到自由的权利;二,每个人都是不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的意愿有所区别,所以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不同的,因此得到的回报也是不等的,即在基本权利上平等,在非基本权利上不平等。
弗里德曼将自由视为最高价值和信仰,并形成了他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他的个人主义价值挂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弗里德曼形成了关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使得他认为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是合乎自由这一价值目标的,从而促使他选择并形成了自由经济制度的理念。
二、弗里德曼自由经济制度的理论渊源
(一)斯密《国富论》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影响
1. “经济人”——自由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 是自利的、理性的、参与的活动都是合理合法的。“自利”即所参与的活动都是基于增进自身利益的目的;“理性”表示能够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对自身的利益作出最恰当的判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第三点表示“经济人”虽然自利,但是依然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其内心的同情心,使他能够处理好个人私利与社会利益,同时,外在的法律也约束着“经济人”使其不能随心所欲谋取私利。
弗里德曼吸收了斯密“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并扩充了对于“私利”这个概念的理解。斯密只对“私利”的界定只停留在了经济市场中,使人们对于“私利”这个概念容易产生误解。而弗里德曼认为,“私利”不是自私自利,“私利”可以刺激人们基于自己所追求的利益作出的努力,除了可以改善自身的处境,还能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为社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经济人”假设是弗里德曼自由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没有“经济人”假设,就没有其经济思想。
2. 弗里德曼对“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推崇
斯密认为,在自由市场体制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经济人”之间的竞争,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使“经济人”得利润达到最大化,同时还能使社会利益增加,社会总体福利提高。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的扩大,最终会促进资本家之间的相互竞争。而资本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又会降低物价并提高劳动工资,所以让资本家自由竞争,工资和地租便会随之增加,从而国民财富也会随之增加。“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弗里德曼接受了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他看来,斯密的理论更适用于他的时代。
(二)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对弗里德曼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消费和投资是决定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原因,其中消费取决于国民收入和消费倾向,投资取决于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和利息率,而利息率则由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三个心理因素1.商品的消费倾向递减;2.人们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递减;3.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而这三种主观心理因素都是政府不能直接施加影响的。所以政府只能通过调节货币供给,从而调节利息率来促进投资。同时,凯恩斯指出,在经济萧条时,货币政策无效,此时只能增加有效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弗里德曼一边认为正是由于美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失败才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一边又将凯恩斯主义及其他反对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都作为“正统经济學”的补充和修补。弗里德曼一面指出政府的角色应当是裁判员,其作用是防止个人之间彼此伤害、相互强制,而不应该是家长,强迫一些人帮助另外一些人;一面又支持凯恩斯主义中政府干预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批判继承,是他较之其他经济学家的高明之处,也体现出他远没有哈耶克等经济自由主义者诚实和忠诚。
三、对弗里德曼自由经济制度的评价
弗里德曼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他的理论中不免要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从而使他的理论带上了阶级局限性。弗里德曼一直将自由鼓吹为所有经济政策和社会观点的出发点,但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分配生产资料的权利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而广大无产阶级依然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从而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所以弗里德曼强调的自由平等不过是资产阶级制度下的。弗里德曼标榜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资本的自由,他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下的少数人的自由偷换成了大多数人的自由,所以他鼓吹的自由是虚伪的、是有阶级局限的。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