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浙江本科院校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研究

2017-12-29 00:00:00张梦祥吴勇
今日财富 2017年2期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称之为“一带一路”,也被称为“第二次开放”。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不难看出平等的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而推进国际交流活动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对于平等的文化认同的不懈追求。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和推进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省内许多高校通过与境外大学开展联合作,互派交换生、组织短期访学、安排带薪实习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发展。虽然拥有海外访学或留学经历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浙江省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发展学生国际交流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浙江本科院校当下的国际交流活动现状与困难

在学生层面上,浙江省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误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只是单纯的出国玩乐,见见世面,只适合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本质了解较浅。也有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国际前沿的最新发展现状了解甚微。此外,由于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得部分教师对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引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参加国际交流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而大部分學生主观上没有出国交流学习的意愿。

在学校层次上,大部分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的留学生规模较小,校园内关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内容不丰富,大部分学生没机会与留学生展开交流,无法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魅力。由于校园内国际化交流氛围不够浓厚,学校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力度也不强,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尚未健全,以至于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得不到锻炼,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虽然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积极推进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但由于资金、管理体制以及许多不可控因素作用,在实际推动发展过程中便显得有心无力了。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往往涉及课程衔接及认证、学分学历互认、毕业和学位授予等学籍管理方面的难题,这就需要学校外事处与学校教务处做好工作衔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做到。由于学校教务处工作不积极导致推动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困难的学校也不在少数。另外,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不相同,因此学分以及课程认证上也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都因国际交流的高价格望而却步,由于大部分地方学校没有足够的国家拨款,财政紧张,目前无法在学生国际交流方面做出较大的资金投入,便没有设置相关的奖学金或助学金项目,这使得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因资金不足而没机会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此外,由于国(境)外合作的学校层次不一,部分合作院校所提供的交流机会层次不一、选项单一、内容乏味,根本无法吸引学生。同样的,由于浙江省内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生出国(境)后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上还有较多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出国(境)交流时可能会遭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因此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抗拒心理,也是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难点。

二、“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从国际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到全球化发展的出谋划策者的一个角色变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教育举足轻重,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3]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优势,掌握主动权,将之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合作交流的经验带到之后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发展中,在国际教育方面也要做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根据浙江省所处的优势,制定出适宜的相关政策,实现角色转变。通过教育引进和输出,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华发展,扩大学校知名度,招收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真正提升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国际化办学能力。

目前浙江省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推进与欧美日韩等较为发达国家的国际文化交流,较少涉及到与东南亚、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等较为落后地区的国际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战略贯穿欧亚非大陆,涉及大部分亚洲国家、中东、部分欧洲发达国家以及非洲国家,这一沿线的开发,可以大范围的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的范围,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院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会有更多的沿线国家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与中国有更多的贸易来往,便需要更多熟悉中国文化背景以及多种语言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这必定会推动浙江省高校国际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与发展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便可作为新的发展重点,结合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宜的交流政策,实现共同发展。

三、全新局势下的发展对策

(一)消除学生偏见,树立正确的国际文化交流观

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开展关于国际交流活动的宣传,将这种交流活动的本质及可带来的影响等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流观,摒弃之前只是游山玩水的错误观念认识。通过学校这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们意识到国际文化交流可以有机会接受国外高等院校的不同的教育方式,静距离接触名师,体会到不同的教学氛围,领悟学生自己所学专业在国际前沿的最新发展状况,国外许多高校所提供的很多机会目前仍是在国内许多高校所无法达到的一个水平。同时,在全新的局势下,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同学,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减免学费或设立相应的奖学金,制定出多种交流方式的选择,如:交换生、短期游学、暑期访学等多种方式供学生们选择。

(二)增强服务意识,完善管理机制

当学生出国(境)外学习交流时,受到地域、时差、沟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找到老师寻求帮助。虽然高校里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应该可以和国外学生一样做到自己管理自己,但是由于我国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背景与外国学生明显不同,外国教育更追求从小培养学生自助独立能力,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学生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行前指导。不仅要包括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如:货币兑换、文化背景差异、语言差异等,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遇到敏感问题或紧急情况如何应对等。在学生出国(境)外进行交流时,也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后续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国(境)外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学生交流活动归来后,也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经验分享,帮助学生尽快跟上国内的学习进度,重新适应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氛围。

(三)改变合作模式,推进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早在 1996 年和 1997 年就加入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 AEA-RU) 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APRU) ,开展区域性联盟合作的尝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无论是贸易往来亦或是学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交流合作 方式,不再单纯是点对点的交流,而应该加快实现点对面的交流,联合国内外部分高校形成一个教育交流联盟。将我们之前与欧美等国家交流合作的经验带到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沿线国家的高校的合作交流中,加快创建一个新的教育交流平台,成为日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人才的摇篮。

四、结语

学生流动问题往往占据高等教育国际化讨论的首要位置 , 它与课程课改, 研究合作,基于学科的网络建设,跨越边界的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等等国际化的工作等,均被视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支柱内容。学生和教师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主体,进一步了解学习“一带一路”的深层内涵,将对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起重要作用。以学生与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敲门砖,争取与全球更多国家展开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更多不同文化和不同学习方式,全方面提升自身能力,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