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目标的定位

2017-12-29 00:00:00宫敏利
今日财富 2017年7期

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的复杂工程,科学的课程设置关系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于课程体系设计来说,清晰的目标定位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其后科学的设置课程结构、科学的选择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环节、有效评价课程的效果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定位多元化

当前,机械类专业课程目标的行为较为单一,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使单一的专业课程目标更加多样化。首先,针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应当建立起“Y”型课程结构,设置机械类专业化平台,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设置能够满足学生们多样化求职需求的多个专业化平台。例如可以设置“机械类专业平台课程”,并以此为基础,增加“机械类设备安装与维修”与“机械类设备数控加工技术”两个专业化课程的设置;其次,对于那些有志成为管理层的学生,应当以“机械类专业平台课程”为基础,通过设置更高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学生们创造具有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关于管理方面的知识;最后,对于那些特殊学生的需求,例如有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够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可以适当的在课程目标中设置于升学内容有关的课程,但是不应当对这些课程专门设置学分,以防止升学课程目标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改变发展办高职教育的初衷。

二、课程目标定位内涵丰富性

在当今时代,人类的工作性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逐渐被智能机械所替代,知识经济开始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我们的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且这种变化的趋势始终向知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人类设计的机械设备越来越高级,这也对工人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不断提升其技能水平来操控越来越复杂的机械设备。以往工人需要付出大量体力劳动去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用更加复杂的脑力劳动去完成抽象的工作任务。而完成抽象的工作任务需要智慧能力,例如对于复杂与抽象事物的思维能力。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势必要求课程目标定位的内涵必须具备多样化的本质特征,从机械类专业课程来看,其越来越重视服务性职业活动特点,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定位不能仅仅定位在使学习者掌握高超的专业技术方面,还应当重视对于学生们交往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将这些智力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目标定位中。所以,课程目标行为应当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在保证专业化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促进其多样化。也就是说“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上”,此处的能力指的是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要素的集合。只有确定了这样的课程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创新性,适应社会发展的智慧型技术人才。

三、课程目标定位清晰化

课程目标定位清晰最直接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科学的把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效实现课程目标。此处的清晰其实指的是如何把握专业课程目标和具体门类课程目标的定位。通常情况下,与专业课程目标相比,具体门类课程更加微观和具体,但是仍然需要采取更加综合性的表述方式。根据对机械类专业职业能力的分析,应当依据专业所面向的各个岗位群来定位专业课程目标,例如对于数控专业的课程目标定位,可将其表述为“该课程重点面向机械类、汽车类等行业,培养具有在上述行业胜任相关工作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可以熟练掌握数控技术与工作方法,可以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发展型技术人才”。对于确定某一具体课程的目标定位则需要参考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具体岗位群予以确定,例如对于汽车电控发动机检测课程的目标定位,可以将其表述为“该课程主要包括发动机维修方面的内容,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一些可以使用现代诊断与检测设备对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分析、检测以及维修的人才,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们社会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可以胜任汽车维修行业的岗位”。这种表述方式既笼统,同时也具体说明了具体专业的课程目标定位,能够有效体现课程标准的规范性与纲领性,还能够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为今后设计课程的各个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文化课课程目标与专业课课程目标协调定位

高职院校除了开展专业课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其它的综合类文化课程。一般来说,开设专业课是为了使学生们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以便能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而开设文化课则是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全方位发展,职业生涯的发展本身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专业课与综合文化课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就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职业仅仅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如果我们正在思考教育的职业因素,不可以受到名称的约束,避免忽视了它的其他职务”。这句话的核心在于避免使職业教育过度职业化,过分的强调职业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忽视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成为一个毫无精神力量的个体。所以,应当协调好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与综合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课功能定位要清晰

功能定位清晰为目标定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高职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当定位于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为个人实现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打好基础。按照这一功能定位,普通文化课程应当重点关注对于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科技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文化课程目标定位应当做到实用、贴近生活、多元化,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打造一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期许与期待,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程。

(二)文化课相对于专业课的服务性

一个人的生活包括很多方面,职业生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职业责任也仅仅是人们所承担的众多责任中的一种,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于学生们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需要,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精神个体的精神需求,使得人的各方面的生活出现了割裂,长此下去就容易导致人的机械化、刻板化,失去了一个人应有的活力。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必须学习文化课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模式,机械类专业也应当按照这一模式确定课程目标定位。例如关于数学课程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几何思维,提高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安排其实是为了机械类专业学生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习关于“图纸识别”与“图纸绘制”等方面的课程;再比如学习物理课程中关于电路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今后学习和领悟机械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表达练习与写作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为学生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新型技术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课相对于专业课的独立性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的要求,这就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不能放松对学生们文化课的教育。一方面,普通文化课程的涵盖面非常广,对于个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普通文化课程最为基础的作用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这是其存在的最本质的原因。因此,文化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专业课程服务,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应当具有其独立性,这就要求文化课程目标的定位应当对现实生活中需要进行教育所培养的关键部分予以提炼和概括,保证课程目标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作者单位为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