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它特别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在问题驱动下,学生的学習主动性和学习参与度就会提高,并能活跃其思维,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一、当前高校经管类统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践需要的多。我们知道,教材总是滞后于实践的,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论是基础,但一些实际操作方法,可能与社会需要或工作需要产生一些差距。而在实践教学时,教师选用的教材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层次、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选用教材时根本没有考虑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的差异,这就出现了在实践教学中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也有的老师是以随时自行删减、调整内容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其教学不仅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就连基本教学要求也难以保证。
(二)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理论多实践少的矛盾比较突出。综合比较现有高校统计学教学大纲,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大纲除了绪论外,基本以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为重点,辅以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指数的内容,弱化了统计决策、产品质量统计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应用性内容。如果与社会现实需要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于统计学的学科发展,也与社会实际应用需要想去甚远,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也没有根据统计学在经管类专业领域设置实际应用教学案例作为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发现、分析和解决经管类专业领域的各种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无法得以培养。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实践教学中统计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一)采用“问题驱动”导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统计学内容选用合适的“问题”案例为教学切入点,运用真实的“问题”材料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例如在实践中要完成“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如果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我国GDP将达多少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X%的年均增长率”为问题导入。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要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来进行考察。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数据: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明显增强。学生应用统计学有关知识可完成统计计算:按照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需要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将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采用“问题驱动”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的统计知识为生动实践事例,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概念严谨、原理抽象,还涉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统计学由难学变为易学,就必须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去,通过“问题”实例进行驱动,生动地得以诠释。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统计学的实用性,从这点出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作为自己主动培养统计思维能力的方法。
如开展经管类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管类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重点不仅放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对象、问卷回收等环节上,还放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上,并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作者单位为集宁师范学院)
科研项目: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立足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研究-----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JGKT201507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