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探讨

2017-12-29 00:00:00李淑青
今日财富 2017年7期

会计监督在经济监督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的《会计法》建立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及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会计信息出现许多失真的情况,会计监督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职能,必须从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入手,明确会计责任主體,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和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要管好钱,用好钱,真正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保证小康社会和谐的社会建设、发展、和完善。

一、会计监督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治理“三乱”、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监督制或采用“委托代理制”后,一方面会计人员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能够切实有效地加强会计监督;另一方面委派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从而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有效地遏制了“三乱”等社会问题。同时可强化财政部门对各单位财务收支的管理手段。会计监督变突击检查为日常监督,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监控,从而能够有效地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并且能够解决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的顽症。

(二)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会计工作是经济工作的基础,发展经济离不开会计,许多经济案件的发生不仅会在会计上有所体现和反映,同时也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监督弱化、软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降低了受派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消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会计人员成为“内部人”的可能,从而加强了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意愿。因而就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从机制上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加以治理。

二、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的措施

做好会计监督的宣传工作,端正思想认识。应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宣传监督的目的和意义,使大家认识到,监督制没有从根本上防碍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它是保护国家利益、保护企业与职工根本利益、对社会负责的重要措施。

(一)要正确处理好指派单位、会计人员和受派单位之间的关系。

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实行会计监督制,不管是统管统派,重点监督,还是代理记帐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管理形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主体地位。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积极推进和稳妥实施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财政供养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产权管理部门均有权对国家资金使用情况及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实施会计监督。这是符合财务管理要求的,也是维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二)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监督制是一项新事物,难免会触及到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遇到一定的阻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态势。

(三)引进竞争机制,选用能胜任会计监督制工作的会计人员,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对会计人员,不但要求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和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人品纯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敢于与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四)我们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扎实有效地抓好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较晚起步的会计监督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尽管前途光明,但也难免有绊脚石,既需要大胆创新,也要回避或者排除前进中的绊脚石。因此,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树立好的范例,以点带面,推广成功经验,同时应结合本地的实际,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发挥会计在行政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凉城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