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与中国几乎同一起跑线的韩国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经济强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2015年,韩国全球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6位,同年,在G20集团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排名中,韩国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第三。当前,韩国已建成分工明确、框架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政府、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创新活动主体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协同发展。韩国从技术引进走向自主创新的道理,对发展中国家提高科学技术能力与水平,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韩国技术赶超的成功经验
(一)加大R&D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
韩国持续加大R&D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支撑技术实现快速赶超。在R&D投入上,2011年韩国R&D占比4.03%,居全球首位,而根据《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201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达2.08%,但即便如此,也仅约为韩国的50%。当前,韩国R&D投入GDP占比远超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居世界排名第二。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韩国重视培养研究开发先导型人才,设立了专门性的研究生院,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加大师资投入力度,突出电气、化工等领域的专业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方面,韩国政府对民营企业支持建立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提供一定比例的税收奖励和优惠贷款,全面提升韩国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具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予以高额的补贴和奖励,在提高人才创新积极性的同时,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选择并推行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
韩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及现有资源,采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再创新的方式,在科学技术消化吸收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韩国采用“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方式,掌握生产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进而实现了技术学习能力的积累,为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20世纪末,为了实现技术跨越,进阶更高层次的技术竞争,韩国通过打造高级技术团队,加大科学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技术基础设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日益注重自主创新。总体而言,韩国选择并推行符合其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三)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
为了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首先,通过立法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出台了《工业技术开发法》等法律,实行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增加研发投入、设立企业研究所等办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其次,成立研究所等专门机构,构建立全国性的技术扩散网络,将引进的技术扩散到相关产业和企业中去,形成全国范围内联通、共享的技术扩散体系。最后,提高素质与培养高层次人才并举。一方面大力普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持续提高教育经费,重点加强大学教育和科研机制的建设,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重点奖励行业、企业内具有突出成绩和发展潜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打造坚实的科技人才队伍,从根本上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实力。
二、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探讨
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也是抵抗风险、增强综合竞争实力、谋求发展的关键。经济实力的增强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有效支撑以及技术能力财富化效应的支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技术赶超战略,应当采用项目支持、减税让利等方式,加大对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技术赶超。
(一)确立技术立国的宏观战略,奠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实施技术赶超战略过程中,韩国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并持续稳定地执行这一战略,最终实现高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高度认识技术能力的战略驱动作用,从战略层面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规划,并辅之以策略化、具体化的行动方针,确保技术立国战略的落地。并根据各国国情,选择一批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拥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作为重点资助对象,规划发展。同时,坚持政府的宏观引导,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技术赶超战略。例如,在中国,针对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应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采用自主创新模式实现技术赶超;中部地区应鼓励联合与互动,采取集群式创新和技术联盟等方式,寻求技术创新与突破;针对西部地区科技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支持力度,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引进、消化中吸收、吸收后再创造的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奠定发展基础。
(二)优化企业学习方式,构筑经济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因此,必须优化企业学习方式,稳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强劲的经济问题发展的微观基础。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因其战略眼光的局限和企业经营实力的限制,多钟情于先进技术所带来的高收益性、低成本性,而忽略具有长期意义的具体的技术学习和管理,难以形成扩散式、成长型的技术发展格局。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必须改变已有的组织惯例刚性,鼓励和强化干中学的学习模式,建立企业灵活的消化提升机制,如技术联盟式学习、逆向学习、对购进图纸与生产设备的学习等,加快、扎实提高企业对已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提升整体学习能力,最终筑成有效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为技术赶超提速
发展中国家应当针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可能产生的变革性技术领域,统筹优势人力、物力和财力,超前投入、强化部署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奠定科技发展基础。一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部署基础研究。针对关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凝练资源环境、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支持;二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面向科学发展前沿,针对能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强化系统布局,实现变革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抢占世界科学发展制高点。
三、结语
簡言之,正确认识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识别国家技术赶超模式是制定技术赶超战略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和借鉴韩国实施技术赶超模式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技术赶超战略应当建立在符合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国情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微观落实和巩固之上。具体而言,就是确立技术立国的宏观战略,奠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优化企业扎实的学习方式,构筑微观基础,同时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技术赶超的加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局上正确把握,执行上有效落实和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作者单位为广西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