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2017-12-29 00:00:00杜珺
今日财富 2017年16期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来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旧沿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导致其逐渐开始暴露出来诸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财政部在2012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同时在2014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通过3年多的实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均在内部控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内部控制诸多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相较于一些企业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函待完善,如何解决这些不足,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控制意识较为欠缺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利润最大化并不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使得内部领导层并不会过多思考经费使用的具体效益,片面认为内部控制并不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影响。由于领导层的认知错误,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普遍较为缺乏,效果不够理想。

(二)内控规章制度不完善

基于《行政事業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均针对内部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调整。然而,大部分行政单位往往采用直接沿用社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表面形式。

(三)内部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纵观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情况来看,其主要存在外部监督较为薄弱、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具体来说,外部监督中的政府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因为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导致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形同虚设;而从内部监督的层面来看,当前仍然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在内部构建监督机构,即便建立了内部监督机构,其本身也隶属于单位直接管理,缺乏独立性,难以发挥监督检查作用。

二、应对措施与建议

(一)加大内部控制意识宣传力度

要想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员工是否具备内部控制意识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层要采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内部控制,充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针对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的控制。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主动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一步加强内部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比如开展针对性的主题讲座、思想教育活动以及培训教育等,使得内部控制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到行政事业单位每一个职工的日常工作中。

(二)优化调整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内部控制顺利执行的先决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综合参考自身规模、管理水平以及职工素质,设计具有严密性、针对性的内部授权制度、财产保全制度、内部稽核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等,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均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开展,各个部门之间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控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与除此之外,要想保证内部控制的持久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优化,必须要充分参考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不断的调整,保障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始终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步法进行持续的优化。

(三)基于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

正如上文所述,因为内部监督检查的力度缺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于表面形式。针对上述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基于内部审计来开展监督检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全面保障监督检查的成效:其一,行政事业单位须要综合参考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且针对隶属关系进行调整,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其二,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通过培训、引入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理论水平,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其三,全面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式,积极引入内部审计新方法、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效率。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监督检查保障,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始终处在可控的范围内开展,进一步保障内部控制的科学性、持久性。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适应新常态的市场经济,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针对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吸收借鉴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针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调整,真正为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作者单位为吉林省通化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