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葛优躺”、“熊猫瘫”等表情包在网络流行起来,随之产生的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迅速流行开来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的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这类自嘲、颓废、麻木的“丧文化”的走红,与年轻人本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特质扞格难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的警觉和深思。本文结合“丧文化”的“兴起”、“丧”文化=“丧”?大学生与“丧”文化、阿Q精神与“丧文化”、远离“丧文化”等方面谈新时代下丧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喪”文化的“兴起”
经济低迷,中国现在社会不再是快速增长,踏实勤奋变成了贬义词,努力工作和好的生活不再画等号,除了特别优秀、有运气或有一个好家庭,其余的人只能留在原地或流向下层阶级。此外,除了斗争之外,这一代年轻人在进入社会时将会感受到巨大的反差。之前在家里生活在父母溺爱下,丰富的物质生活、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不工作也不担心吃饱和穿暖,但是当年轻人进入社会发现不仅很难找到工作,还经常加班之后,这才明白现实的残酷,“丧”的情绪自然在心里生根。但是人们埋在情感深处的种子总是需要一个引爆点,而互联网帮助人们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丧”,作为一种的网络文化兴起了。
在这场“文化运动”之中,第一位传播这类文化的的开头者即为葛优。他在那张走红的照片之中,看上去蓬头垢面、胡茬居多、两眼无神,随意地卧于沙发之上,与往日看到的他大相径庭。在这张照片之中,仅仅书写着一句话,即为“我只想静静地躺一躺”,这句话之中所体现出的懒散之感,快速地激起了目前大多数青年人的共鸣。类如“我几乎已经是一名废人了”以及“感觉身体已经被完全掏空了”这类网络语句频频地显现于QQ等各种联络平台上。当下对于"丧文化”的理解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多数人以此来定义:该类文化即为盛行于年轻团队之中的含有堕落、消极等情感与色调的言语、汉字或者图片,它是年轻人亚文化的一类全新的方式。
二、“丧”文化=“丧”?
这种麻木、自嘲、颓废的“丧文化”是很受欢迎的,本来年轻人应该有其特点的活力和生命力,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像往常一样,人们理解“丧文化”是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对环境的反应。这是一个放弃生活的精神状态。因此,年轻人应该坚持自己的责任,听从父母的安排。他们对自己的理想和命运不会有太多的期望。但有趣的是,在许多社交活动,我们发现大喊“逃离北上广”的人和选择继续北“漂”是同一批的人,他们一面哭喊“丧”,哭诉生活困难,但是另一边却依然坚持留在大城市。哭“丧”的是那些加班的人,是熬夜赶他们的功课的人;贷款买房买车奶娃的还是他们,他们躲在山谷的底部,咬紧牙关,似乎没有人会放弃。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的行为相互矛盾?所以我宁愿相信“丧”的文化不是真正的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而是一种自我嘲弄,是一种宣泄,也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除了表达“我是悲哀的”之外,从调侃到发泄,表达自己,也会有一种归属感。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自然会害怕孤独。你为什么一直盯着微信?为什么爱是表达和分享的?这是因为你渴望得到认可和归属感。“丧”文化是一座很好的桥梁,没有什么比我们这样的人更令人愉快了。这是下层中产阶级的狂欢。回想起来,因为“丧”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一种心理上的防御,并不是真正失去希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隐藏“丧”中的“希望”,这是对未来的希望——自嘲,洗涤,只是想以更好的姿态去迎接未来,而真正被这种文化所影响的真正变得“丧”的只有那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罢了。
三、大学生与“丧”文化
天真的大学生们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灌输着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等你上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此类的“毒鸡汤”。而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加高中三年总共十二年的学习,发现自己并没有从书中得到黄金屋、千锺粟、颜如玉。他们渡过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发现高考改变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命运,而很不巧的是恰恰自己又不在里面。
那么进入了大学总可以好好好的玩了吧!于是遵循着60分万岁的原则一眨眼大一过完了,看着别人手中一摞摞的证书、一笔笔的奖学金,幡然醒悟,原来大学不是用来好好玩的。年轻的大学生们躺在床上摆弄着手机百思不得其解,曾经以为,只要有梦想就能改变世界,曾经以为,只要自己够UP就能撬动地球,曾经以为,我们这么牛逼这么年轻这么有理想…… 于是乎,“丧文化”就在这时进入了大学生们的视线。
“丧亲文化”的流行代表充斥着年轻人的自嘲和颓废。“失败者”、“失败者”、“可怜的吃土”等等,这些均是广大青年人比较常用的词语,主要用于描述自我、形容自我。你今天过得好吗?这个梦想离成功还很远吗?“我的脸是完美的,只要它覆盖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右半面,另一个是脸的左半部分。”“年轻人,现在没有钱,将来也没有足够的钱。”“上帝为你关上了门,然后就睡着了。”等等。与一些温暖而美丽的鸡汤相比,这些尖锐讽刺的笑话更受年轻人的欢迎。除了表达“我非常丧”的表情之外,更表达着广大年轻人士的寂寞感、乏力感,所以一个一个地“小写的自我”才逐步地得以产生。年轻人们嘲笑自己,表达自己,随之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自然会害怕孤独。你为什么一直盯着微信?为什么爱是表达和分享的?这是因为你渴望得到认可和归属感。“丧文化”是一座伟大的桥梁——没有什么比我们是一样的更令人愉快的了。
其实从另一层面讲,自这类文化的盛行之中,人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青年人士逐步地接收了显示自身乏力、堕落的事情,这的确是一些改变,表明现代青年群体已经远离了上一代人士“要面子”的大众心理,彰显其心理的一面慢慢地显现出来。但是应当注重的是,“对于这类文化,人们不可以滞留于对生活某类消极感受大力宣扬的方面,必需指引广大青年人士从中发掘出个人的核心价值,挖掘出更为现实而又丰厚的人生。”
当前,各类各样的文化表象屡屡凸显,我期望广大青年人士在这类“丧葬文化”之内获得愉悦之感,但是千万不可“玩乐至死”,沉迷于网络吐槽、发泄;不要散布“消极能量”,消除对生活的积极向往。不管社会怎样发展,积极,无惧,上进,会始终是最完美的生活态度。
四、阿Q精神与“丧文化”
“阿Q精神”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调整,或者立刻遗忘。如果认为阿Q精神太过于学术难以理解,其实可以把它理解為“丧文化”。这类文化是阿Q精神的继承以及发展。事实上,在当代社会之中,这类文化即为阿Q精神,其本身流传着归于阿Q精神正向的血液、元素。但是这类文化却又更加深刻化、更加实际化,其气氛相对来说也较为浓厚。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阿Q精神顺承、延续了该类文化的核心。从言词的迁移之中,很容易察觉到历史发展之中所涉及到的大众心理的转变。丧文化并非是文化发展之中微不足道的一角,自“阿Q”“丧”这类特有词语的发展历程之中,很容易发现每一个时期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无奈。
丧文化属于一类解构文化,这类文化不但含有自我颓废、自我放弃的理念,还含有轻视主干文化的理念。它隐藏着双重讥笑:不仅缺少相应的能源、缺少积极发展的机遇、还面临被边缘化的现有状况,并且在最近这些年以来,这类文化也在我国变成了主干以及“成功”观念的笑称。这类文化含有阿Q精神之中的“自主”的自我轻视精神,不仅不坚信成功学的核心理念,还不坚信风华正茂的机遇会在自我身上得到实现,他们在抵抗的同时,也无奈地接触着方方面面的潜规则;他们使用自我嘲讽来缩小梦想同实际之间的差异,并选择规避来遗忘梦想。这类文化尽管变成了新时期的阿Q,但是两类文化却并非是全部一样。阿Q精神是我国的鲁迅作家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学识打造的全国性心理特性的标志,而另一类文化则是网络人民消遣与娱乐的结果,它体现的是网络人民整体创造的自我认可。
五、远离“丧文化”
追本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歌曲、漫画、电影,才是本质上的一种“丧文化”。但是,这类文化的彰显符号仅仅是这类文化之中的乐曲、动画、电影和电视的次要交流和言语反映。这种“丧亲之痛”的风气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取代了许多年轻人的娱乐活动,还有第二部的元漫画、游戏和青春剧。
语言运用含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再次体现的功能、片面诠释的功能,广大青年人士运用这些语言并非是表明他们已经认可这类的乐曲、漫画、电影之中所展现出来的“丧文化”。但是他们认为这类自我嘲讽的语句、“形象”的语句,可以很好的彰显出目前的一些乏力、被迫、消极的状态,所以相互取乐、发泄,这也是广大高校学生们比较多见的宣泄方法,也是一类舒缓压力的有力方式。
然而人们在运用语句的同时,其观念与情感也在默默地被这些语句熏陶着。而这类悲观的言语在人们的相互取乐之中,也对每一个人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长久下来,在这类言语之中,生活渗透不免受负面情绪的污染,影响了人们对生活和环境的态度,极大地损害了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从价值观的角度,大学生是朝气蓬勃,有理想的智慧力量,是整个社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该呵护幼小的心灵的理想,理想,自觉加强学习,有意识地表达青年:敢爱,敢试,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大学生们直率而真诚,从语言风趣的层面,对未来有着完美的期许,更加应当吸取诗歌之中的元素,自经典之中汲取营养,大学学生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以创新的历史力量的爆发,创造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用语。(作者单位为宁波大红鹰学院)